在中国非常值得欣赏和典型的文化景点的谱系中,鱼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源头看,鱼的特殊地位很可能因为它正是“龙”的前身。段注《说文》称:“龙,虫之长,幽能明,细能巨,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习性上来看,龙和鱼很相近。中国著名民俗专家杨荫深考证,最早的龙图腾是鱼崇拜的变异与延续,龙很可能是先民理想中一种“会飞的鱼”。在中国的古诗文中,鱼龙往往并称,《周书》载:“鱼龙成则薮泽竭,泽竭则莲藕掘”,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鱼龙潜跃水成文”,宋辛弃疾《青玉案》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句子。

人们传说听“鱼跃龙门”,而成为神龙的也只有个别的“幸运者”,要想跃过龙门成龙的鱼,必须历经磨难,天火烧去鱼尾,才能跳跃龙门而成龙。从中可见这些登越龙门成为神龙的,其老祖宗本身还是鱼类,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传统到属于阿拉伯与印度经济文化圈的南洋诸岛国与独特的民俗风情。人们喜闻乐见的鱼物图,类似鱼字口彩的还有:“金玉同贺”,画的是金鱼、荷花:“年年有余”,则用爆竹和鱼表现;

“连年大吉”,有鲢鱼、桔子;总之,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了鱼趣,鱼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殿内云霄娘娘瑞现吉祥之兆美好的祝愿。唐代用的锁也设计成鱼形,大到王宫城门,小至首饰箱匣,其意思是鱼目日夜不闭,可以防盗。“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贵。“如鱼得子”描写出了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鳜”和“贵”谐音,取“富贵有余”之意。
“鲤”和“利”谐音,“家家得利”,便是绘有许多人家买鲤鱼。“鲢”与“连”谐音,以莲花和鲢鱼构成的画面,取名为“连连有余”;“金鱼”和“金玉”谐音,画面绘童子嬉戏于养金鱼的水塘或鱼缸,取名为“金玉满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