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钟最初的时候是作为礼器出现的,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的,现在所见最古老的的钟则是西周时代的。后来,随着佛教的传人,铜钟也就称为了佛教的法器之一,铜钟也成为了佛教的法器之一,铜钟的声音洪亮悠扬,能够增添佛教的神秘气氛。龙和凤在古代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的时候铜钟也是统治阶级权利的标志,在唐代之后,各个时代的封建统治者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能够达到彰显自己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统治的目的。
我国最早的铜钟是青铜器时期出现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现在铜钟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后又通常将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依次分别称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黄昏戌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曰二更,夜半子时曰三更,鸡鸣丑时曰四更,平旦寅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
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鼓楼和钟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植物们就不能进行一系列的光合作用。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
如唐代实施按照佛教的说法称为晨钟暮鼓在晨钟暮鼓和海浪涛声中,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