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本身并不表义,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虽因材料的不同而有木牌坊、石牌坊、砖牌坊的区别,又因大小的不同而分两柱、四柱、六柱等三种,还因形式不同而分为起楼、不起楼;有冲天柱或无冲天柱等等,但做法上均有一定的格式,可按一定的规则,例如算出各部件的尺寸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所以一提到牌坊,就可以大致想到其形状,而不象西方的纪念碑追求各自不同的个性,我们通过牌楼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趋同性,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别。

根据其适用范围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街市类、纪念地类、会馆类、儒学类、佛教类、祠庙类、陵墓类、苑囿类、关隘类等。1.街市类,因位于街市的起点与中段,或数道交汇外的交通要道,故其跨度、体量较大,坊下可行车马,俗称“跨街楼”。

常在额枋勒铭作记,昭示公众,为赞颂某族某人功德的建筑,兼具丰富街市景观之作用。如汤阴岳飞庙前的“宋岳忠武王庙”木牌楼、浚县卫贤乡“恩荣”石坊、新乡“七世同居”石坊等。2.纪念地类:常位于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的建筑物群之前,为纪念性建筑。如开封禹王台前“鼓吹台”木牌楼、南阳武侯祠前“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坊、祠内“三代遗才”石坊等。3.会馆类,一般建于商行会馆建筑群内的主体建筑之前,体量较小,用于烘托、丰富主体建筑。

如开封山陕甘会馆木牌楼、社旗山陕会馆三石坊、周口关帝庙内的牌坊等。4.儒学类,建于文庙之前,作为门庭式建筑,如开封文庙木牌楼式的庙门。5.佛教类,常位于寺院建筑群之前烘托山门,为导引性建筑。如登封少林寺山门前的双石坊及少林达摩洞前石坊等。6.祠庙类,包括道教祠庙和历史名人祠庙、家族祠堂。此种牌坊一般位于祠庙前及内部中轴线上,其作用大致有三种,位于建筑群的前部,起引导作用,同时烘托了门前气氛。

如新乡潞王坟“潞藩佳城”石坊等。作为祠庙内某进建筑的门庭,坊身左右两侧连以院墙。作为祠庙内中轴线上分割空间层次的一种手段,具有导引、丰富视觉空间层次及活跃建筑气氛的作用,如登封中岳庙两木牌楼、沁阳药王庙“济世慈心”木牌楼、南阳武侯祠“三代遗才”石坊及郏县三苏坟内石坊。7.陵墓类,位于墓冢之前,常为石坊,其造型古朴凝重,可增添墓地庄严肃穆的气氛,兼具颂德功用。

如新乡潞王坟墓前石坊、汲县比干庙“殷太师墓”坊、洛阳关林“汉寿亭侯墓”坊和“中央宛在”坊等。8.苑囿类,位于苑囿之中,为园林建筑的一种。一方面它们以景点面貌出现,起点景作用;另一方面,又由柱身、横坊构成的方形空间起到框景的作用。

同时,各园林建筑之间巧妙的因借关系产生的变幻多彩的视觉效果,使得牌楼这一建筑类型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愈见不凡。9.关隘类,位于古关隘处,以关门的形式出现,既为实用性关门,又为标志类建筑。如淅川荆紫关关门。不论何种牌坊或牌楼,它们的大小规模都是以间数、柱数和屋顶的多少即楼数为标志,其中又以柱数与间数为主要标志。牌坊的柱数均为双数,间数均为单间。这里所说的“间”是指两柱之间的通道。

最简单的两柱一间的牌坊,它的顶上也可以做成单檐、重檐或三重檐。四柱三间的牌楼最为常见,六柱五间的牌楼可以称是大型牌楼了,多用在宽阔的道路和墓道上,它们的顶上也有用三楼、四楼、五楼、七楼甚至九楼的区别。多间牌坊一般是中间一间特别高大宽广,从里到外于车马通行,左右两侧各间较为低矮窄小,供行人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