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在本地著名的旅游景点里,就有南禅寺。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唐代建筑遗存共有四座,全在山西。

分别为: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五台南禅寺大殿、平顺天台庵大殿,芮城广仁庙正殿,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南禅寺。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寺庙坐落在村口土岗之上,规模不大,但是保存有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

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唐代建筑,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位于五台县西部阳白乡李家村,坐落在村西一个顶部平坦开阔的土岗上。南禅寺创建年代不详,寺庙规模较小,由观音殿、菩萨殿、十王殿和大佛殿组成,其中大佛殿为唐建中三年的建筑。

大佛殿规模虽小,但制作精炼,手法古朴,饱含唐代大气简约的艺术风格。唐代是中国历史中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也是五台山发展的极盛时期。在五台山现存的佛教寺庙中,唐建南禅寺和佛光寺最早,堪称文物中的瑰宝。1937年6月,佛光寺被梁思成、林徽因发现,这无疑成为了中国建筑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南禅寺发现之前,佛光寺是我国仅存的已经被发掘过的唐代建筑。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山西省文物工作管理委员会在古建筑普查中发现了比佛光寺更早的唐代建筑南禅寺,这是继佛光寺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南禅寺大殿内平梁下,有唐人墨书题字:“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证明南禅寺重建于唐建中三年,距今1200多年。

按中国古建筑术语,南禅寺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建筑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天花板,也没柱子,梁架制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虽是山村小庙,但却是唐代遗珍。大佛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伟岸壮观,雄踞于崖顶平台上。始建于唐代建中三年,进深与面阔各三间,略近方形。殿内没有柱子,也没有天花板,梁架制作高敞宽大而又极为简练,充分体现了我国唐代中期大型木构建筑的特色。

虽经1200多年的沧桑巨变,却至今安然无恙,风韵犹存,令人不能不钦佩唐代木结构建筑水平之高超。唐朝的彩塑遗留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原作,佛坛上的十八尊塑像,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左右是文殊、普贤菩萨,其余侍从分立两侧,从布局神态看,似乎在讲经说法。这些塑像,个个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有70多座砖雕,上刻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的杰作。寺内除主体建筑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配殿均为明清重建。

寺内残存的三只石狮子和两块各方0.33米的雕狮角石,尽管不起眼,经专家鉴定,却都是南北朝时代的遗物。寺里的释迦牟尼佛居于中心的位置,结跏趺端坐于莲台之上,绛红色的背光之上镶满瑞物,施说法印,体态丰满圆润,面容慈祥,眼神柔和向下注视前方,与来访者形成交流,还有浓郁的宝蓝色头发,是一件信念坚定、观念宏伟、使人感动的作品。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虔敬的修行者,曾与他有过深奥的对话。
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信众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
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唐代的塑像从初期着重表现力量以及凝重、沉郁的神态,逐渐过渡到崇尚现实的美学原则,构成了一种朦胧含蓄的美感,同时又通过其恬静的神情,表现出怜悯、关怀世间的情怀。在姿态上,唐朝的雕刻家则专心致力于体积和动态的表现,身体扭动呈S型,体态丰满,身躯壮硕。
这一点,在左右两侧的护法天王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胯部带动身体朝一侧扭动,夸张有度,宛如两位释放天性的舞者。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不过,可惜的是,据《中国文物报》报道,1999年11月24日,三名歹徒闯进南禅寺,将保管人员打伤捆绑起来,割断电话线,砸开佛坛的钢网门锁。大殿里的唐代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
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另外,看山门关于南禅寺的资料得知,殿内原来还有石塔一座、石狮及角兽一块,皆为唐代之物,在2011年皆被盗走。但即便如此,南禅寺的文物仍保留的较为完好。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纵观全国各地的唐代建筑,大多损毁严重,为何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
答案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可以说,南禅寺大殿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古代建筑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大殿重修63年之后的公元845年“会昌法难”席卷全国,诸多寺庙被毁,南禅寺幸免于难。1200余年中,有记载可考的五级以上地震有8次,但大殿从未从根本上损毁。
此外,尽管宋、元、明、清各代对此寺都有过维修、壮绘,部分构件略有损伤,但唐风依旧,无论建筑的规格还是结构以及塑像神韵都仍保持,甚是难得。南禅寺整体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将唐朝寺庙艺术的精髓展现给世人,而更加难得的是,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南禅寺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那里供后人学习欣赏。而今,南禅寺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仿佛等待着世人们去发掘它背后的故事。
在历史的演变中,它经历了1200多年依然安然无恙,这无疑显示了唐朝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