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是乐律行家,据《宋史‘艺文志》载,沈括还撰写过《乐论》、《乐器图》、《三乐谱》、《乐律》等著作,可惜巳佚。《梦溪笔谈》中与音乐相关的记述有40多条,研究并阐述了古代音乐的音阶理论;记述了沈括对唐宋燕乐的研究心得,如燕乐起源、燕乐二十八调、唐宋大曲的结构和演奏形式、唐宋字谱等;

并考证了部分乐器的形制、用材、流布与演变。熙宁七年,沈括在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并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梦溪笔谈》中有近20个条目与军事有关,记述了沈括亲历的一些战事、古代名将的战例、古代的一些战争攻防手段与策略,如“赫连城”特点介绍、战棚的作用分析等,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军事研究资料。沈括在医药学上的贡献还表现在:《良方》中详细记述了秋石阴阳二炼法的程序要诀,有论者认为应属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体性激素”的制备法;

《梦溪忘怀录》中关于“药石井”的记述,被认为是最早的磁化、矿化水制备法;《梦溪笔谈》中还对一些矿物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记录,如莽草、天竹黄等。至和元年,沈括任海州沭阳县主簿,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嘉祐六年,沈披任安徽宁国县令时,沈括还参与修筑芜湖万春圩的工程,写出《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宁五年,沈括主持汴河的疏浚工程。为了治理汴河,他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用“分层筑堰测量法”测出了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直线距离420公里之内,水平高差为63.3米。存世古文献中最早记录水平高程测量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家。沈括根据峭拔险峻的雁荡诸峰顶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现象,推断雁荡山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流水将疏松破碎的岩石、土壤等冲走,留下坚硬、固结而耸峭的山峰。这种“流水侵蚀作用”的看法是十分正确的,直到18世纪末,英国的赫顿在《地球理论》一书中才提出类似观点,比沈括晚了约700年。

沈括还详细记录了各地发现的化石、并根据化石来推究古代气候的变迁,解释虹的大气折射现象,科学地描述了龙卷风生成的原因、形态和破坏威力,用月亮的盈亏来论证日、月的形状及海潮与月球的关系等等。沈括对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