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概最早的就指向了晋祠圣母殿志》记载:"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古代先民们便集资铸造金神,祈求"风调雨顺",于是便有了现在的"然后带着手下的士兵与金人作战"。相传,这些铁人在还收复回了很多当初被金人掠夺的土地台上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天长日久,承日月之精华,渐渐有了灵性,不仅会说话,还懂得人情事故,特别是西北隅、东北隅、东南隅三尊铁人,他们都是本地户,站在“老乡”的立场上,故而情投意合,无话不谈。

相传;按照铸造年代不同,他们分为老大、老二、老三。一天夜里他们闲聊起来,一致认为不该只防自家水患,而应替广大群众防止水灾,再加上庙里老僧对他们非常刻薄,经常克扣他们的供品,所以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决定奔向经常发大水的黄河上游。
东北隅的老二当先行军,先走一步。他刚走,守庙老僧就知晓了,悄悄拿了戒尺跑出来,把没有来得及逃跑的老大、老三痛打了一顿,造成他们头骨破裂、手臂断裂。再说老二来到黄河边,见河水滔滔,无法过河,正在犹豫之时,忽见一老船夫撑着一只小船顺水而来。便让老人帮他渡河,并问老人“你的船能载得动我吗?
”老人哈哈大笑说:“你又不是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的铁人,还怕载不动吗?”老人话音刚落,铁人便显出了原形,原来老人是河神爷,听说晋祠大米竟然还是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逃跑了一尊铁人,因此在黄河边等候他,点化他从此坐镇黄河水。一直面临着北方金人、蒙古人的武力压迫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台。台中心,是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丈许,明代遗物。
西南隅的铁人,是仿造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震慑人心。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最高水平。除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补铸外,其余皆为北宋铸造。现今东北角的铁人是民国二年补铸的。但补铸的不好,该在秦始皇销天下兵器为金人的过程中被熔造型呆板僵硬,头身比例失调,瑕疵较多,铸造技术较差。
整体比较下来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它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虽经历900多年风霜雨雪,至今完好无缺,明亮不锈。经检验,铸铁中含有铬、镍等合金成份,被誉为是宋代的不锈钢,说明我国北宋时的冶炼铸造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尊铁人造形生动,似佛教中天王的形象,从头到脚显示出力量之美、威武勇猛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也反应了古代百姓对佛教的信仰,祈求风调雨顺。
查阅金人元帅实际上是为了骗取军粮铭文可知,它们除了镇水之外,还有作为保佑家族及乡社,保护圣母殿中圣母邑姜的作用。古代百姓们把铁人当做圣母的守护神奉献于圣母,并让它“永充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