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信息:1950年生,1971年由知青转工人入厂,历任铣工、机修工、设备科管理员,劳资科安全员,副科长、党总支副书记、厂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任厂工会主席。2002年企业破产后,任跳蹬河退休职工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灯泡厂宿舍管委会主任,处理善后工作。成都灯泡厂远离市区,牛龙公路是当时最主要的道路,原来的牛龙公路,指的是牛市口到龙潭寺这条路,一共十公里,现在叫崔家店路。当时的公路是比碎石路好点的路,1966年间,我们学校曾经组织学生到龙潭寺部队驻地了解救火英雄事迹,公交终点站只到二仙桥,其外都要走路,我家里有自行车,就自己骑车从二仙桥到的龙潭寺,一路基本上都是小脆石,连柏油都没得,都是后面我进灯泡厂工作后,这条路才修了很窄的一段柏油路。

当时走路还是可以走田间小路抄近路。那个时候成都只有我们一个灯泡厂,厂里生产的灯泡要供全川西,川东是重庆灯泡厂供应。我们一年要生产几百万支灯泡,从15瓦、25瓦、40瓦、60瓦到100瓦,后头又生产过200瓦,再过来生产过5瓦。老百姓要节约电,按工资的比例开电费,占比大了还是吃不消,20世纪60年代你到街上去看,很多家都是墙上有个洞,洞中间安一个灯泡,照两间屋,还是比较困难。那个时候只要不点煤油灯、蜡烛就算不错了,农村里是七几年才通电用灯的,从我下乡当知青到调走那时候就没见农村哪个家庭通过电,都是拿个墨水瓶装上煤油,铁皮盖盖中间打个洞,裹根棉签塞进去,接到煤油里点燃照明。

当知青那时候我们每个人还买了一个马灯,这都算是出现在农村里很洋盘的灯了。普通灯泡一般就是民用,我们厂生产了一个灯泡界的名品锦江牌灯泡,注册的商标就叫“锦江”,在当时的成都市市面上也只看得到这个品牌,在困难时候要凭粮折子买,定量供应。还记得儿时父母亲很忙,经常出差,我都在银行食堂或者搭伙吃饭,父亲是国民经济计划处,管货币流通的,要给省上写货币方面的报告,就经常在农村蹲点,住在农村,比如当时发行硬币,他要专门拿着硬币去买东西,听老百姓反馈的意见要给省上、中央报告,主政四川的李井泉都还曾专门把他们喊去报告这些经营方面的事,过后中央再根据这些,综合考虑看咋样安排。

1958年以前还没兴粮票,1958-1959年就开始了,给每家人发了一个定量的粮本,生活物资、百货都要靠这个才能买到,大家凭粮本本到成都集中的几个米店去称粮、面或者米,凭粮本本去领号号票,上面记了购买粮食的日期、品名、重量等信息,啥子黄花菜、木耳、烟、酒购买都要凭票,灯泡供应吃紧也是凭票才能购买到的,有份额限制。在灯泡行情很紧俏的情况下,还有一种长了揪揪的灯泡,有点像以前水瓶内胆底下的尾管,这种灯泡叫再生灯泡。

灯泡坏了主要是因为漏气,灯丝烧了,冒股白烟就没了。我们有个五七组,就专门拿火把灯泡壳壳烧个洞洞,把新的钨丝勾上去,然后接根玻管拿到真空泵去抽成真空,再把玻管的尾巴烧了,等于是把灯泡修好,重新排气、安灯丝,这就叫再生灯泡,以此解决老百姓买不到灯泡的困难。我进厂时主要生产普通白炽灯灯泡,那个时候的灯泡壳靠人工吹制,一个八卦炉,三四个坩锅,温度上千度,把玻璃原料投进八卦炉烧成糊糊状,然后拿根铁管把糊状的玻璃原料裹起,人往里吹气糊浆就鼓个泡,另外有个人配合把模具打开,把泡放进去,关上模具后,根据工人经验吹鼓到差不多大小停止吹气,取出来灯泡就成型了。

这种生产操作方式持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底,效率很低。后来八几年从日本引进了吹泡机,生产效率才提高起来。早些年因为一些技术的限制,生产的高照明灯泡都以水银灯为主,原先造灯泡就是人站在那儿,一个人拿根针管往里面注水银就完了,像这种工人可以提前5年退休。

街上路灯都是水银灯,特别亮,灯通电以后,水银蒸汽在里面发生一些变化,它的亮度比白炽灯更亮,一般白炽灯钨丝的,屁亮屁亮的。新中国成立前你看电影昏戳昏戳的就是老式白炽灯泡,后面就改成水银灯了,水银灯淘汰后又改成氙气灯。后来独立出去的成都温度表厂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我们厂的一个车间,这个车间接触水银最多,后面温度表厂在清理阴沟时还挖出好几百斤水银渣,它从哪个地方滴下去就往低的地方走。

水银是汞的俗名,这是一种重金属,在常温下就会蒸发,那个时候生产条件、防护条件都有限,所以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水银污染。1974年当年,我们全厂每个人放假、休假1个月左右,留24小时尿液送去医院检查有没有哪个汞中毒,检查出来身体有问题的职工就安排到蜀陵路工人疗养院治疗,所以1974-1975年间,我们厂就取消了水银灯生产。
说到工伤,个别职工还有矽肺病,这个就是游离二氧化硅最细粉末通过呼吸被吸进去,逐渐沉淀到肺部,把肺泡填满后肺相当于变成一个“石头肺”,肺都不能收缩了人呼吸就困难,原来不晓得的以为是哮喘,实际上是这个病,长期打石头、修炉子、耐火砖这些职工容易患上,我们厂得这个病的职工少,但还是有,我印象里一个20世纪40年代打石头的工人过后就查出来是矽肺病,最后也安排到工人疗养院修养去了。
我们再来说特种灯泡,特种灯泡里最高精尖的有导弹灯泡,特种灯泡中最好的就是这种军工订单灯泡,很小,很亮,其他就是放映、印刷、消毒灯等。电影放映灯是我们生产的最重点特种灯泡,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抓样板戏怎么普及到农村,国家在眉山建了一个通讯设备厂,生产8.75毫米的电影机放映机,这种电影机放映机喊的是皮包机,很精巧,便于背、手提,下农村到处去放映。
皮包机有个反光镜,里面有个小的灯,就是我们生产的,我们原来的厂长都还在中央受到接见了的,很大的荣誉。这个灯现在都能在金银首饰店柜台看到,这种灯的还原比较好,能呈现自然光的效果,很多服装店也在使用这种灯,但这种灯现在已经属于家庭作坊在做。我们原来还做的用途比较大的有碘钨灯,可以作电影摄影、舞台、工厂、建筑物、广场等照明光源,又亮,寿命又长,就是一根长灯管,接起一根线,工厂有些年轻工人就爱在接起线后把灯放到搪瓷脸盆里,通电一会儿水就烧热了,那个时候轻工业啥子板眼儿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