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甘肃武威,几个公社社员正挥舞着镐头,在夯土堆下挖掘地道。几镐头下去后,地下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借着微弱的烛光,墙面上出现一个巨大的黑洞:99个整齐排列的车马队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一支来自2000多年前的军队,气势恢弘。光是仪仗队的铜车马,就有99件,领头的那件,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是东汉年间著名的青铜雕塑。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汉朝人那样喜爱马,汉朝人对于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汉朝人心中,马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

之所以会这样,与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皇帝息息相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互相讨伐的历史,但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并没有因此迎来想象中太平的日子。秦始皇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民相比,我们的祖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一群人了,他们所生活的中原地区,雨水充沛,日照合适,既不会常年干旱,也不会动不动就来一场大洪水,淹没一切,非常适合种植农业。但是,我们的先民也有自己的苦恼,虽然东、西、南三面都有一道天然的防线,阻止了西方异族的侵袭,可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一度是我们的先民心头大患。
这些来自北方的匈奴人,凭着自己超强的战斗力,一路长驱直入,不断侵犯到先民们脆弱的中原地区。匈奴单于画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怎么能容忍,这些被视为蛮族的匈奴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于是他命令蒙恬率30万大军,主动出击,想要将匈奴人剿灭干净,只是,尽管蒙恬英勇善战,但他拼尽全力,也只是将匈奴人驱逐到了长城以北,并不能彻底剿灭每到北方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这些匈奴人还是会拖家带口一路向南。要是碰到阻拦他们的华夏先民:“什么,你不同意,那我就打到你同意。蒙恬画像曾经一到六国的秦国军队,遇到这些比他们落后不少的蛮族军队,竟然毫无办法。
究其原因,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马是作战、运输和通讯时最为有效的工具,在很多时候,战马的质量,会是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关键。这些游牧民族,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自幼逐水草而居,与自然环境斗争着,残酷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他们坚毅的品格,好斗的心性以及超强的战斗力。而日复一日的放牧、打猎、追逐,也让他们的马匹有着极高的奔跑速度,两方交战,中原的马匹根本就无法追上匈奴人的马匹。
想要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就必须要有好的战马,强大的骑兵,从那时候起,一匹好的战马,就成为那些驻守在边关,守卫华夏屏障的将士心里的朱砂痣、白月光。不过秦始皇终究还是没能看到那一天,他的王朝,在他逝世后不久,就分崩离析了。中原地区又陷入了各种纷争之中,民不聊生。以至于在西汉王朝建立最初一段时间,未来避免国力的损耗,但汉王朝的皇帝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将自己的公主,送到他们视为蛮荒的北方草原联姻,通过这样一种牺牲女儿一生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存谋得喘息的空间。汗血宝马但天总是要变的,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或者说忍辱负重,年轻的汉武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年轻的皇帝,意气风发,恣意昂扬,他渴望做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在史书留下千古美名,就像几十年前的秦始皇一样。于是,他将目光瞄向了北方,他要做出一个,连秦始皇都做不到的事情,剿灭匈奴,将河西走廊收归己有。但是,在他伟大事业的第一步,他遇到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问题,中原地区的马,总是跑不过匈奴的马,耐受力也非常差,两军相遇,因为战马造成的差距,总是需要汉朝的将士拿命去弥补。
汉武帝剧照寻找好的马匹,改善军马的作战力量成为当务之急。当你全心全意想要做成一件的是时候,天地万物都会过来帮你。这句话在汉武帝身上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明。公元前138年,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在这一过程中,张骞在大宛发现了传说中日行千里的宝马,这种马形体饱满,四肢纤长,皮薄毛细,奔跑起来,颈脖部位还会流出红色的汗液,就好像是鲜血一样。
张骞出使西域而且这种马非常适合在沙漠中跋涉,即使是在50度的高温中,这种马也能日行50千米左右,无论是在速度、耐力还是性格上,这种马都超级碾压匈奴马,得到消息的汉武帝兴奋无比,并将这种马命名为“汗血宝马”。汉武帝将这些汗血宝马,与蒙古马杂交,培育出一种新型马,作为军马使用。因为这些军马,汉军的武力值和速度值大幅度提升。汗血宝马公元121年,霍去病一举拿下河西走廊,将其并入中原版图,同年,汉武帝设置酒泉武威两郡,祁连山下,那一块块水草丰茂的绿洲,成为大汉王朝的天然马场。武威也成为后来历朝历代饲养军马的地方。
而汉武帝,也终于做到了连秦始皇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公元前119年夏天,卫青和霍去病各带一路大军,直捣匈奴单于本部狼居胥山,漠北大战,使匈奴彻底臣服。中原再无北方蛮族侵袭之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武威:意为武功军威之意,张掖:意为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酒泉:意为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意为盛大辉煌。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西域都护府,将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一带正式并入汉帝国版图。大汉王朝达到空前的强盛。华夏民族第一次真正的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民族的自信心得到极大地满足与增强。汗血宝马从此成为,一种壮志千里,保家卫国的精神出现在华夏人民的生活中。它代表民族的尊严,是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
也因此,大量的宝马形象,出现在汉代的雕塑和工艺作品之中。这件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匠人运用了充分的想象力,并采用重心平衡的力学原理,使马做出了飞奔的姿态。体态矫健的宝马,高昂着脑袋,做撒开四蹄飞奔的模样,其中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燕子背上。
现实生活中,燕子的飞行速度最高可以达到300公里1小时,和高铁速度差不多,但是这匹天马还能踩在燕子身上,可见天马的速度之快。天马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而燕子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生动体现了天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使得这件青铜制品被欧美学者称誉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
2000多年前,在一个秋风萧飒的黄昏,一匹汗血宝马正在河边低头饮水,一只燕子从它的头顶飞过,宝马抬起头,仰起脖子,仰天长啸,撒开四蹄,嘶鸣着追了上去。燕子凌空翻越,骏马四蹄生风,大地上和天空上的两种动物,在那一刻,相互展示着自己的敏捷与矫健,比赛着速度和力量,在蓝天大地之间,定格下它们的身影。
时光流转,千古江山,斗转星移间,昔日的朝代已然远去,但地下的军队却时刻准备着,透过这尊马踏飞燕,我们依然能够在这滚滚红尘中,看到一个恢弘磅礴的大汉气象,感受华夏民族的浪漫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