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平时关注奇闻异事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在11月18日位于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之中,一块奇怪的金属柱神秘地矗立在那里而后又消失不见,整个社交媒体都为之疯狂。这个庞然大物被牢牢地卡在地下,有人推测它可能与有关,或者这可能是一件艺术品?相信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小伙伴们都会觉得这块神秘造物就是电影中高度文明的外星物种所创造的黑色石板,随即网络上立即充斥着阴谋论。

那么外星人会为此负责吗?还是它只是一件艺术品而已?如果这个金属柱真的是外星人在地球造物,想想是不是就觉得很不可思议?这块神秘金属柱屹立不倒的竖立在这块荒凉的土地,它为何诞生我们无从考究,带着这个遐想,小编更想和大家来一起解锁这块神秘金属柱诞生地的一种特殊背景色。神秘金属柱所位于溪谷的墙面和地面都呈红色,小伙伴们可能觉得这仅仅只是红土?

但其实不是,这是当地独有的红砂岩地貌哦!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各种砂粒胶结而成的,颗粒直径在0.05-2,其中砂粒含量要大于50%,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这种岩石是由河谷,溪谷在经过千百年风蚀和水蚀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也就是最耐腐蚀的岩,所以现在一些雄伟壮观的建筑都会用到这种建筑材料。通过解锁红砂岩这一奇特的地貌,我们想要看看这种古老的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那么有哪些项目是设计师利用现代建筑语言所打造的红砂岩建筑呢?

博物馆位于在安特卫普旧港区中心地带的旧码头之间,而这个旧港区作为是一个主要的城市更新项目并计划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城区。那么博物馆的建成将会旧港区的发展带来什么新面貌呢?博物馆被设计成一个60米高的塔,从港口的一侧远远看去建筑主体像是三块悬浮于半空的巨大红色岩石,再配合着特别设计的光影气氛,其寓意表达着城市与世界之间存在和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建筑主体由10个巨大的天然石柱堆砌而成,象征了自人类诞生以来历史的竖向演进。这是一个屹立于老旧码头核心区域浓缩历史的建筑物,是历史沉淀的物理表现。塔楼的每一层都会有一个围绕中心的四分之一旋转平台,并在中央位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螺旋楼梯间。而这个螺旋形的旋转空间,其边缘包裹着一堵波纹玻璃墙,并作为是这座城市的公共展览空间。

在每一层,游客可以进入展览空间,沉浸在死亡之城的故事中,同时在它行进的路径上将最令人惊叹的城市全景向观众展开。那么小伙伴们想不想进来走一走,感受一下这个螺旋楼梯间所带来的魅力。中央空间内一组扶梯将会把观众从底部的广场带到塔楼顶端,这个螺旋上升的塔楼会向人们叙述着这座城市码头以及其居民的悠久历史。而在塔顶,令人激动的全景波浪幕墙向人们展示了外面活生生的城市全景。

而塔楼顶层还有餐馆、宴会厅、全景露台。在此处小伙伴们可以欣赏城市的现在,并展望城市发展的未来。塔楼的外立面、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全部覆盖着巨大的手工切割的红色印度砂岩面板,让人联想到一座巨大的石头雕塑的伟岸形象。建筑立面由电脑控制图案的四种色彩的石板组合而成。

而螺旋展览空间沿巨大的波浪幕墙而上,在光与影的变化之下波浪形玻璃表皮的透明与半透明交替为这个石头雕塑带来了自上而下的自然光束。为了软化巨大的塔楼坚硬的体量,其立面上设计和运用了一些金属装饰图案,如同给建筑表皮覆盖了一层面纱,这些装饰图案也是安特卫普的标志,也体现了该建筑对城市之间的联系。

在建筑内部,这种模式通过金属圆章来得以延续,这是由平面设计师和比利时作家设计。同时塔下的博物馆广场也是塔楼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场用与塔楼相同的红石装饰,周围有亭台楼阁,作为举办活动和户外展览的城市空间。广场的中心部分是半凹的,形成了比利时艺术家的大型马赛克艺术创作。在我们如今风靡黑白灰和性冷淡风的时代,能够看到这么一座色彩大胆的建筑,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它的红并不廉价反而耐看,同时让人感受到安特卫普这个城市对世界开放的热情。

我们可以看到红砂岩块覆盖了由和设计的新设计博物馆的体量,该博物馆位于中国东部杭州的中国艺术学院校园内。1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被委托来容纳来自美术学院已经相当大的藏品,同时还有从包豪斯学院获得的原始作品来进行收藏。建筑由两个以钝角排列的大棱柱体和一个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小体量所组成,并在交错处构成了一个三角形露台。有棱角的部分在两个角落被进行切割,来创建凹入的入口通道。

建筑所形成的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创造了一个交错形式,它会根据建筑的角度而变化。悬挑遮蔽了入口,中间的平屋顶覆盖着草,形成了一个屋顶花园。在建筑最长一侧的屋顶上有一个长方形的观景台,用红色砂岩铺成,带有弧形栏杆。一条白色的小路穿过中央屋顶的草坪,坡道通向露台。

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内,艺术学校使用的展区和设施的空间横跨了多个层次。西扎在一层布置了公共区域、临时展厅和礼堂,以及面向中央庭院的咖啡馆。而夹层提供了通往其他空间的通道,包括连接到屋顶的坡道。朝东体块的顶层将是一个展览空间容积着包豪斯收藏和来自学院的创作。朝南体块的顶层则包含了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室,以及行政和基础设施区域。同时档案和技术区域位于地下室。

三角形立体几何空间再搭配曲折利落的设计线条,辅之以砖红色的印度阿格拉砂岩墙,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与甫一落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它们的出现便呈现了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设计美学。与国内传统美院整体素净的东方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的事,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使用了令人夺目的砖红色外墙。从印度远道而来的红砂岩是一种具有特殊纹理与色泽的石材,它为博物馆的外墙注入了一丝特别的活力。
在这堵墙上,你找不到一块同样的墙面肌理,也寻不到一抹相同的深浅颜色,雨天是深赭石红,晴天成了赤红色,随着光线的变化与角度的偏移又赋予了它不同的明暗变化。而更让人惊喜的是,设计师在强调现代设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入口处的大樟树以及北墙边五米多高的大树都是国际美术博物馆的“原住民”,设计师特意保留下来并融入到设计当中,突出了“新”与“旧”的联系,也阐释了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处的共生理念。
该建筑的设计还受到附近的“阿格罗哈土丘”的影响,这种土丘遗迹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印度哈拉帕文明时期哦!护理学院像是隆起的水平式低矮“土丘”。朱红色的红砂岩再搭配着白色的混凝土质感重新焕发出了一种极具史前气息的泥土色调。
建筑门厅处立有一面三层高的印度风大理石格子墙,白色的质地缓和了长年生活在干燥严酷地区人们对土夯色麻痹的视神经,同时通过墙面的雕花在阳光下投射出阴影,还能引导凉风进入室内。在内部,入口区域的光滑地板利用白色砂岩晶格创造了反射和阴影。辅助医学院图书馆色彩分明且夺目的混凝土表面将其周围的全景与绿色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格子墙面由哈拉帕楔形文字图案构成,意在致敬古印度丰厚的学识成果和辉煌的历史文化。线性平面从中央位置被挖开,嵌入一处中庭,用于为这座“土丘”创造一座阴凉的绿洲。庭中设有一处圆形剧场,可额外用作师生集会的空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由此整个通透的空间巧妙地融合并容纳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功能和活动。今天小编带大家解锁了一种能够巧妙运用于建筑的色彩,红砂岩它不仅仅是一种坚固耐用的建筑材料,它的耐蚀和稳固并不只是这些建筑师选择这种材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