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

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从纪念馆的1号门进入,墙面侧看好似一个断裂的军刀,但当我们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馆时,它是一个和平之舟。

正如建馆理念,寓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里既是一个记忆之所,也是一个和平场馆。它代表着国家记忆,也承载着人类记忆。7处广场、23座单体雕塑和一座大型组合雕塑、8处各种形式的墙体、17座各种造型的碑体。纪念馆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主题为一体,组成了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镌刻着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的“哭墙”,由灰白色花岗岩垒砌而成,墙体上留有不规则的石洞,透出绿色和光亮,寓意对生命的企盼和渴望。

今年,又有11位幸存者相继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下61人。历史不应该忘却,我们大家都应该铭记在心,我们也没资格替他们原谅!幸存者们都希望在有生之年,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真相。设立国家公祭日早是国际惯例,但迟来总比不来好:以国之名,公祭活动不仅是口述那些死亡数字,更是每个亡魂背后震耳发聩的集体呐喊。记忆里,“南京大屠杀”更像一个名词解释,无力又苍白,模糊且冰冷,课本里只有伤亡数据和事件简述,很难让人感受到那段撕心裂肺、充满死神气息的人间地狱。如此历史记载,随着时间推移,断不能产生真正的警示意义,而民间关于大屠杀的表达,零散无序,无法传递出历史的真实理性。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