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国庆长假开启,这个展览,可以带你看见“时代印痕”。“时代印痕——唐世储雕塑生涯六十年回顾”展,10月1日至10月23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行,这是迄今为止雕塑家唐世储最全面的个展。展览现场本次展览展出62件雕塑作品和设计小稿,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献史料,是80岁唐世储艺术生涯的一次系统回顾和完整呈现。展览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表示,“唐世储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雕塑家,他个人的发展与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发展有着一种同步脉动的关系,在他身上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国雕塑这几十年来发展的历史。

”唐世储《不说假话——向晚年巴金致敬》青铜40×35×701994在长达六十年创作生涯中,唐世储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影响力的雕塑精品力作,这些雕塑作品有的耸立在上海乃至全国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有的纪念性雕塑保存在博物馆或者纪念馆。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战斗•胜利》、《上海电业工人革命斗争纪念像》、《护士纪念像》《东郭与狼》、《伯乐相马》、《开拓》、《马克思、恩格斯》、《纽带》、《陶都之光》、《盗火者》、《巴金像》、《曾乐像》、《胡愈之》、《周信芳》《曹荻秋》、《卢鹤绂》、《李衍》、《曾德培》、《爱因斯坦》等。
唐世储《把牢底坐穿》石膏40×25×201984他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平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中共二大纪念馆、上海宋庆龄纪念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设计创作雕塑。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表示,唐世储从艺六十年所创作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印痕。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创作年代从1960年代跨度至今,是唐世储个人雕塑风格演变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上海这个城市的艺术品格。唐世储的很多雕塑都反映了上海城市的精神面貌。”唐世储在创作雕塑《刘海粟》本次展览分为四大版块:一、纪念性雕塑,二、肖像雕塑,三、架上探索与人体雕塑,四、抽象雕塑与设计小稿。
雕塑家唐世储说,通过展览把自己几十年的雕塑生涯做个梳理。“感恩遇上了一个好时代、遇上了上海这片有故事、有温度的热土,让雕塑有了发展的希望和机会,让雕塑家有了用武之地。”唐世储《刘海粟》青铜高3402018纪念性雕塑与肖像雕塑,是唐世储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创作方向。唐世储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树立起浓厚的“纪念碑”情结。
在他看来,创作大型的、公共的纪念性雕塑,是一个雕塑家价值的最好体现。从1967年开始至今,在长达半多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总共创作了60余件纪念性雕塑。既有中外伟人、名人、革命志士,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战士。唐世储《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青铜90×90×2002009唐世储在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中,追求坚实、刚健、雄伟的建筑感,同时呈现粗犷、大气、壮阔、凝练的美学特点。
在《把牢底坐穿》、《华东电业工人革命斗争纪念碑》、《时代巨人》、《龙潭三杰》、《朱老总》等大型雕塑中,充分展现了这些风格特征。唐世储《黄兴纪念像》青铜150×120×4702005除了纪念性雕塑,唐世储对肖像雕塑也情有独钟,他认为,肖像浓缩着一个人的历史,是一个人的传记。
他喜欢创作三类肖像雕塑:普通人、文学中的人物和文化人。至今他已经创作了近100件肖像雕塑。唐世储在进行肖像雕塑创作前,总是先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经历与心境,不断咀嚼对象的灵魂,通过外形找到内心的痕迹,进而抓住人物本质的形象特征,最终塑造出对象的精神气质。
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通过特定形象的特定情绪来塑造与演绎人物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唐世储的肖像雕塑,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唐世储《孔乙己》青铜1976无论是对《孔乙己》的同情,还是对《巴金》的敬重,亦或是对《红军战士的父亲》的关切,都体现出他对于人的尊严、命运、价值的维护和追求,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人文底色。
除此之外,以写实雕塑为主的唐世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进行着各种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形式语言和不同材质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唐世储《黑洞》玻璃钢110×702003虽然唐世储创作的抽象雕塑数量不多,但却有力地推动了他在雕塑语言上的自我革新与自我拓展。此次还特意展出了部分设计小稿,这些小稿保留了唐世储雕塑创作时的最初想法和思考痕迹,生动地反映出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意和功力。本次展览是上海油画雕塑院自2011年起推出的“薪火相传——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系列作品展”之一,展览将举办至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