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城殇、国难,1937年的今日,南京进入至暗时刻。“祭”忆从那时至今,从不曾间断。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新社记者泱波摄国行公祭,祀我殇胞,这份家国记忆,每年今时,我们都会也必须重温!穿越时间的屏障,回望84年前,真希望抱紧战火中的他们“祭·忆”:这场和平的守望,超越生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只要我能动,就一定要站出来讲这段历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说:“我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一遍遍讲给年轻人听。

”中新社记者泱波摄1927年出生的葛道荣,如今年逾九旬,膝下子孙满堂。谁曾想,84年前,他如炼狱般的生活。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中新社记者泱波摄那年他还是10岁少年,他家里的叔父、两个舅父共三口人,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他的右腿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留下了永久伤疤。
“舅父当时是到下关买杂粮,回来途中城门紧闭,结果就被日本兵屠杀在下关。那时我10岁了,和母亲去找过尸首,当时看到地上全是尸体,男女老幼,横七竖八。母亲一边哭一边喊,‘哥哥你在哪里啊…’”老人回忆。此后,葛道荣的家庭饱受重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彻底改观。
老人常对自己的4个儿子说:“战争苦不堪言,有国才有幸福家。”——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人:“老人们走了,留给我们这份不灭的凝视。”越来越多的历史见证者在凋零。中新社记者泱波摄截至目前,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下61人。历史见证者们和受害者们,正在缓缓凋零。老人的后人们没有停下脚步,接下向世界传播和平的“接力棒”。“总觉得她还在身边,想着去看看她,给她买点爱吃的…”杨怀清是已故幸存者杨翠英的大女儿,母亲的去世令杨怀清难以承受,每每提起都伤心不已。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老人在2016年的国家公祭日上。中新社记者泱波摄杨翠英离世的前一个月,把有关资料都交给了家里的后辈。杨怀清说,“我知道,这是一份重托。现在的孩子们要如何记住这段历史?把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呼唤,都告诉现在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责任!”“黑·白”:这场和平的守望,跨越国界——歌剧《拉贝日记》德文译者:“让人性的光辉化作照亮人类未来的明灯。
”罗克在南京和平论坛上发表演讲。中新社记者申冉摄2019年,大型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亮相。为方便国外观众理解歌剧的内容,南京大学被委托在一个月内,将歌剧《拉贝日记》翻译成德文版,罗克成为了其中的一名译者。
因为时间紧张,翻译期间,罗克和其他译者吃住都在办公室里,每天只有5小时的睡眠时间。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中新社记者泱波摄他说:“我对拉贝的所作所为感到骄傲,并不因为他和我同为德国人,而是他在宛若人间地狱的南京,做了一个人该做的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对于84年前的惨剧,中国人民仍记忆犹新,并努力将传承历史记忆、维护世界和平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传播向全世界。
包括罗克在内的,诸多爱好和平的海外人士也参与进来,把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祈愿播撒开来。——张纯如纪念馆馆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薪火传递者。”200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张绍进、张盈盈为女儿张纯如雕塑揭幕。中新社记者泱波摄17年前,张纯如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震惊世人。她用生命撰写的书籍,改变了西方世界长期遮蔽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的现状,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永久纪念张纯如,铭记这位为人类伸张正义,和为和平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张纯如纪念馆于2017年4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开馆。张纯如纪念馆展陈区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主题。张纯如纪念馆供图张纯如纪念馆馆长何睿认为,张纯如是华裔后代的好榜样。
青少年是薪火主要的继承者,应该把这把薪火更好地传递下去,让记忆传承、薪火永递。为历史发声、为和平奔走的,有海外华人社团,还有张纯如父母。尽管年岁已高,张纯如父母多次回乡,不仅向纪念馆捐赠了大量文献资料,还赠送了许多珍贵文物。“光·影”:这场和平的守望,穿越时间——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我们多想抱紧那年战火中的‘孩子’。
”守护好每一位幸存者老人,成为了援助协会存在最重要的理由。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供图每年12月,是李雪晴最忙碌的日子。身为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的工作人员,这段时间她不仅要联络各种,与幸存者老人相关的工作,还要担忧和关心着老人们的身体和心情。
对于李雪晴和协会的其他工作人员来说,陪伴幸存者老人看病、张罗各种费用报销、解决老人家的烦心事…一桩桩看起来家长里短的琐碎事,都是协会的份内事。幸存者老人们把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当成了亲人,大家也把老人们当成了自己的亲爷爷亲奶奶。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供图更不用说,每逢节假日,协会的工作人员联合志愿者们,到幸存者老人家中慰问,筹划好各种适合的活动。大家心里都期待着这份平常的幸福,能抚平老人们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安度晚年。
——“95后”和平卫士:“作为‘网虫’,传递和平理念我有最大的优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际和平宣传部工作人员赵美娜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传递和平理念的使者。中新社记者泱波摄“95后”的赵美娜是黑龙江人。大学时代她曾到南京旅游,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有所了解,毕业后,在2020年因机缘巧合,考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
一年多来,她和小伙伴们策划制作短视频,设计清明祭网络海报,组织线上“打卡”等活动。网友自发参与“折纸紫金草”的活动。赵美娜供图在赵美娜看来,每年在南京举行的公祭仪式很短暂,传播和平理念并无国界,构建和平环境亦需久久为功。她说,她会把历史更客观生动地还原,把和平更具象地表达。让世界各地网友,通过网络能看到、参与其中,让人人成为和平使者,把这“和平之种”播撒到全世界。
人类对和平的期盼和守望,不会因距离阻隔而缺席,不会因时光推移而停止。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