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在空间构建实物,绘画是在平面构建虚拟的空间。如果雕刻部分明显与背景底面有分离,呈独立趋势,则称之为高浮雕。第二大类则是独立雕塑。这个种类的雕塑各个角度都被加工雕琢,从而使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欣赏角度。在确定了雕塑类型之后,我们应该观察和体会作品的原料与制作工艺。在任何作品中,这两个元素都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家对雕与塑这两个相对的工艺也是根据原料的不同来做选择。如果原料是非常坚硬的大理石或者青石,那么艺术家自然会通过雕工来实现创作。如果原料是可塑性的黏土或者石膏,那么创作技巧则是塑形而非雕琢。在雕与塑之外,还有第三种材料与工艺组合,是为浇铸。这类雕塑是由高温融化后的材料灌入模具成型。常见的材料有青铜,或者铁。
从20世纪开始,雕塑的原材料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也开始迅速多元化,有代表性的新原料有树脂和塑料等。当雕塑作品的原料和技法分析清楚了之后,我们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表面工艺上,分析艺术家处理表面的精细程度和完成度。欣赏一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这是一件半成品。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半途而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称之为“”,也就是半成品。很多这类作品会给我们主体角色被困在原材料,比如石头中的感觉。我们还应该观察雕塑表面是否有抛光,是否覆盖珐琅或者其他装饰。
一件雕塑作品本身的视角也很重要。这个概念是指作品是否被设计为只供观众从一个特定的地方欣赏。在这种情况下,雕塑可能通过精细的做工表现主要的一面,而其他部分会粗糙甚至不加工。另一种情况是,雕塑作品被设计为观众可以通过任何角度自由欣赏。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够体现出平衡一致的美感与工艺水平。在体会了材料与工艺之后,我们可以关注作品的构图。不错,三维的雕塑作品也有自己的构图。
我们应该判断作品是否呈现静态的主体,或者在表现动态。此外,也应该关注作品主线和内在张力是否有清晰的表现。接下来,我们可以评判雕塑本身风格与现实世界的呼应关系。作品可以是超写实主义、简约主义,亦可以是抽象派。每一种不同的风格都会极大地影响作品呈现给我们的视觉效果。雕塑家对作品主题的选择也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非常重要的信息。艺术家刻画了一个人物,一个动物,一群人,还是一件物品?
雕塑作品是否讲述了一个故事,还是表现了一个角色,亦或是传达了艺术家的一个想法?最后,和欣赏绘画作品一样,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知识,作品与其所处空间的关系和它本来的功能性。很多时候,雕塑作品和它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观察它是否和其他的元素有呼应和对话,是否对建筑或者公共场所起到装饰效果,以及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