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枯木获得生命 让生命绽放花朵

发布时间:

当前位置:央美园林雕塑 > 技术资讯 > 让枯木获得生命 让生命绽放花朵

让枯木获得生命 让生命绽放花朵

。相关标签:花朵

上一篇:艺术与女性主义的革命
下一篇:“朱德与两个小孩”雕塑创作谈

作者简介:李际同,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李树榕,女,河北省东光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授摘要:吴祖光的雕塑艺术风格独特,内含深刻,能够引起一些欣赏者持久的思考,也使一些欣赏者产生迷茫。本文旨在通过对雕塑家吴祖光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其艺术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尽可能接近吴祖光雕塑艺术的本质。

不锈钢抽象花朵雕塑2

初次接触吴祖光1雕塑艺术的人都觉得,他的作品与自己有一种“距离感”,不知道这些大大小小的“木桩子”在“说”些什么?这是无论业内人士还是普通欣赏者都会产生的迷茫。也许正因为不解,你才有兴趣继续欣赏下去,也许正因为这种疑问的存在,才可能使你驻足,思考其作品的深意。记得赫伯特·里德2曾对艺术提出这样一种标准:不管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能够成为人们持久沉思的对象.否则便不成为艺术。

就这一点而言,吴祖光的雕塑是可以称为“艺术”的。一件作品能够引起欣赏者持久的沉思,自然蕴含哲学意味,同时导向对人的精神问题的关注,导向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这所有的表达,最终都要经由“艺术语言”这一媒介来传达,这就要求艺术家既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更要有深刻的思想灵魂。

当你再看或三看吴祖光雕塑艺术时,你会发现与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陌生的亲切感”。说“陌生”是指其作品中无论浮雕还是圆雕所用的“代言”造型,都是赤裸的中国人——这种体型微微发胖、比例略带畸形、相貌似有残缺并且全身一丝不挂的赤裸男女以不同年龄、性别、姿态与表情被组合在他的木雕作品中,这已形成他雕塑极具个性的语言。

吴祖光这种极具个性的雕塑语言使其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生“间离性”,这种“间离性”的存在是其作品看上去“陌生”的根本原因,其一,由于吴祖光的雕塑作品中蕴含信息的“浓缩性”,使欣赏者不能一下对作品心领神会,造成理解的相对“真空”;其二,由于吴祖光雕塑作品的“意象”性——介乎具象与抽象之间,由于抽象因素的存在,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间离性”自然产生,由于“间离性”导致欣赏者对作品的“陌生”感也自然会产生。而“亲切感”是指作品中的各色人物,经由雕塑家意象性的“程式化”处理后,仿佛被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可以使欣赏者自然联想到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会有“这个”真像谁,“那个”更像谁的会心体验。

这种“亲切感”还源于吴祖光木雕作品所散发出的“下里巴人”式的纯朴。看过吴祖光木雕之后,深感其作品如泥土般古朴无华,就连所用材质,也是用其本色,而毫无其他装饰。一件件作品,都似远古或当代民间的图腾柱,这一构成形式会把人拉向远古,就其作品中具体的人物而言,造型特征明显受到民间泥人、泥塑率真、纯朴与汉代雕塑浑然天成造型理念的影响,这种朴拙的美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似乎与欣赏者有“天缘”般的亲近感。然而,我们更多的体会却是对雕塑家雕塑作品“亲切”背后“陌生”的不解。

这种看似“亲切”却不为欣赏者理解的“陌生”,正是吴祖光雕塑的最大特点,这既体现了雕塑家作品的深刻性,更体现了雕塑家思想的深刻性。这一特质的的形成与雕塑家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吴祖光先生1957年生于北京,从小生性敏感并喜欢美术。1974年,考取了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后被天津市“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先生选中,做了“泥人张”工作室的学员,三年学员期满后,留任工作室做创作员。当他塑造的技巧逐渐掌握后,发现自己在造型与内部思想表达上缺乏一个“契合点”,为了突破这种窘境,他下了“海”,1994年恢复雕塑创作,时至今日“刀”耕不缀,作品洋洋,当以百计。

纵观吴祖光的雕塑创作经历,以2003年出版的《吴祖光雕塑艺术》一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至2003年;第二阶段,2004年之后。这两个阶段,雕塑家在其作品的风貌上“变法”是一脉相承的,而其作品在内涵上,前后两个阶段则大相径庭。由于雕塑家的勤奋努力与艺术天资,其雕塑作品似乎“与生俱来”显得那么“成熟”,这也使得雕塑家吴祖光在艺术历程中早早超越了艺术本体语言的束缚,为成为一个“哲学家”式的艺术家在自觉地努力着。第一阶段,1994年至2003年,这期间吴祖光一直在用雕塑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人”的深刻思考——人为何而活着?

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这些拷问不仅困扰着雕塑家本人,而且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也激起了雕塑家巨大的创作热情,雕塑家用近40件木雕作品去诠释这些有意义但比较“沉重”的主题,“往事如烟”、“无尽烦恼”、“大海航行”,“思想者”可见一斑。这是作者心灵深处痛苦、迷茫、抗争与妥协的表达,同时也体现出雕塑家对市井众生面对生存压力及生命易逝的同情与关怀。

更可贵的是雕塑家硬木作为载体,在混沌的世界中,在麻木的人群中,提出问题,警醒世人。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喜欢的节节木料,通过塑造获得“生命”并通过“生命”不同状态的“情景再现”对“人”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终极性思考。如果说第一阶段,雕塑家是在用其作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给予关注的话,那么第二阶段,雕塑家则是由对个体“人”的关注扩大为对整个人类关注的过程中,为第一阶段的问题寻求答案或者至少拿出答案提供可能。

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这是雕塑家逐渐体悟到“生命”真谛的开始,也是回答“第一阶段”疑问的尝试。记得国学大师王国维3在《人间词话》4中有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为突破自己在造型与思想表达上缺乏“契合点”的困惑,而“下海”继续艺术探索,可谓第一种。

待阅尽人世沧桑之后,恢复雕塑创作,远离闹市,迁居乡野,十年闭门,成绩斐然,此谓第二种。2004年之后,其作品直接指向“生命”的真谛,可视为雕塑家艺术与美学境界的第三种发端。这个阶段,吴祖光的木雕作品更加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在表达方式上还略带几分轻松与幽默,看似减少了以往作品命题中加载的沉重感,但其对生命的终极性思考却丝毫没有减弱。他把这种思考逐渐清晰地“浓缩”在自己的作品里——运用人物与居室卫生间场景组合或运用人物与公厕场景组合来形成作品,表述思想。

这又令人费解了,这般难登大雅之堂的饮食男女生活空间与“生命”的真谛又有何干?对于这样“奇特”创意的内涵,吴祖光是这样解释的:“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便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正常关系。孔老夫子用来形容生命流逝的“水”被装进了自来水管而流人千家万户。庄周所说的存在于屎尿中的“道”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人们关心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是对物质无休止的追求。整个社会就象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精神的物化和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疏离,一切都以利益和金钱加以衡量。

人们迷失在对物质追求的旋涡中不能自拔,精神上则倍感孤独与无助,人被折磨得疲惫不堪。在这种被扭曲的生活状况中,人们往往会感觉到只有在如厕时我们的身心才得以片刻的宁静,这时的人就如脱离了战场的斗士得以稍事喘息,可以整理和舔拭自己的伤口,短暂的回归自我,并对生命进行冷静的思考…

正是因为人们在如厕时的片刻,得以回归自我,从而进行自我反省与精神的梳理和调整,才使得如厕的片刻时光显得弥足珍贵,在“物”的包围中人们特别需要精神的呵护!这时的厕所相对于外部激烈竞争的世界就如一座宁静的港湾或波涛中的一叶小舟;一但人们跨出卫生间之门,便如重新被抛入苦海之中,上下沉浮,不能自已…”。原来,这是雕塑家在通过这些生活“琐景”以俗问“道”5呢!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它的新作“上水下水”与“人民公厕”了。

在上下水的循环中,在吐故纳新的生理周期里,体现着身体的自净康健,生命的绵延更替。更主要的是人们可以在这个相对私密的“公共空间”里,暂时摆脱物欲洪流中的挣扎与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而能心平气和、静思竭虑,反躬自省。这种“净”与“静”的双重结合,人才可以身心健康,只有组成人类的个体身心健康了,人类才可以绵延不绝。而雕塑家正是通过这种“大俗”之作,直逼人类生生不息的真谛!让人们领悟“净”与“静”的现实含义——向自然与社会索取要有度,贪婪是自取灭亡的歧途。

这是雕塑家吴祖光在上下求索,功到自然成之后的心灵顿悟。这既是雕塑家雕塑作品的“生命”之花,也是雕塑家心灵深处绽放的思想之花,更是人类对待生存与生命的智慧之花。我想,吴祖光雕塑艺术的未来之花,将会开放得更加争奇斗艳。那时吴祖光的雕塑作品又会呈现出什么面貌?我们期待着…1吴祖光,1957年生于北京,职业雕塑家。

2003年、2004年分别在天津、北京举办个人雕塑展。2005年8月参加“黄天厚土雕塑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2006年4月参加依顿画廊“发现.未名人”展,2006年6月在秦昊画廊举办吴祖光专题雕塑展2006年11月参加“匠心独运雕塑大展”并获银奖,2007年4月参加“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2007年5月9日至19日,参加了“文脉当代·中国版本2007瑞信北京大型综合艺术展——北京邀请展”。

2赫伯特·里德,英国诗人、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英国美学学会主席。1933-1939年曾担任英国知名的艺术评论杂志《伯灵顿杂志》的编辑。里德一生著述颇丰,共有60余部作品问世,主要作品有:诗集SongsofChaos、NakedWarriors,艺术论著《艺术的真谛》TheMeaningofArt、ArtNow、TheInnocentEye、ArtandIndustry、ArtandSociety、EducationThroughArt等。3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卒于1927年,享年51岁。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4《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5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有不同的涵义。[1]吴祖光.吴祖光雕塑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版[2]吴祖光.吴祖光雕塑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3]吴祖光.吴祖光雕塑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7[4]吴祖光.吴祖光雕塑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6—27[5]吴祖光.吴祖光雕塑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封面[7]吴祖光.迷失的羔羊——在物欲的驱使下人类的精神难有片刻的宁静.北京:中国雕塑网,祖光的雕塑家园,2007[8][9]吴祖光.作品.北京:中国雕塑网,祖光的雕塑家园,2007Let’sWitheredTreesHaveLife,Let’sLifeComeintoFlowersAnnotationtheSculptureArtWorksofWuZuGuang’sAbstract:TheSculptureArtWorksofWuZuGuanghavedistinctivestyleandprofoundcontents,whichmadesomespectatorsthinkingforalongtime,meanwhile,someofthemconfused.ThisarticleannotatedtheSculptureArtWorksofWuZuGuangandreviewedandsummarizedhisartisticpath,whichaimedtoaccesstotheessenceofWuZuGuang’sSculptureArtasfaraspossible.KeyWords:WuZuGuang;

SculptureArt;

让枯木获得生命 让生命绽放花朵.相关作品

 

让枯木获得生命 让生命绽放花朵.相关文章

 

×
不论您是雕塑这个行业还是对我们,或者对我们的产品有任何的疑虑,您都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必将尽心尽力为您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
电话咨询
135-8216-1651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