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收藏家威廉·亚历山大,在1900年5月23日花10英镑,买下的一只元青花双葫芦纹瓶,在2005年的拍卖会上以334.5万英镑成交。人们津津乐道其价格百余年来的戏剧性变化。1900年5月23日星期三今天,在市场上看到一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很有意思,这件瓷器是一个葫芦的造型,而它的瓶身上绘制的也是葫芦纹;整体颜色青翠,令人赏心悦目。

实在是令人无法舍弃,所以我用10英镑将它买了下来…2005年7月15日,英国小镇萨里斯伯里的Woolley这只拍出334.5万英镑的元青花双葫芦纹瓶正是1900年5月23日在市场中用10英镑买回的那只花瓶。
日记记录者是英国维多利亚与爱德华时期的银行家及收藏家威廉·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收藏始于1867年,这一年他27岁,收藏内容包括中国唐宋明清的各类艺术品。后来又常常活跃于伯灵顿艺术俱乐部,他本人也因对西画和亚洲文物的高品位而著称。此次由他的后人拿出来拍卖的这件元青花双葫芦纹瓶,大家也称其为“亚历山大瓶”。据伦敦《每日电讯报》报道,这只瓶子是Woolley不过那位亚历山大也不愧为银行家,眼光独到,这个葫芦纹瓶自打他投钱买回家那天起,到拍卖这天,刚好105年,他的投资回报达到了近35万倍。
这期间历经“一战”、“二战”以及数次经济危机,都没有对它产生任何影响,想必这是所有做投资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在1913年伦敦伯灵顿美术俱乐部和曼城艺术馆举办的多次展览中,亚历山大贡献了许多展品,这件却从来没有曝光过?为什么105年间这只葫芦纹瓶也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著录中?为何当它出现时就能以344.5万英镑的高价成交呢?一段历史也许能给出答案。1929年某日,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将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送到琉璃厂的古董店出售。
它们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如何到了吴赉熙手里。这对瓷瓶不仅精美而且很有点意思,在其中一只瓶子的颈部,蕉叶纹空白处书有6行62字的青花楷书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诚乡德教里荆唐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捨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全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可是,当时整个琉璃厂的古玩店却无一家敢买。究其原因,就在此纪年款识上,文中的“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即1351年4月,是元顺帝时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一气之下,吴赍熙将这对瓷瓶带到英国,并卖给了一个叫大维德的人,此人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伯西瓦尔·大维德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不久后英国学者霍布逊见到了这对瓷瓶。霍布逊是英国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陶学家,他首先对瓶颈上所书“至正十一年”的年号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一本名为《老家具》的杂志上以《明以前的青花瓷》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
但令人遗憾的是,霍布逊的报道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以这件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及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他青花瓷器进行了深入的类比研究,把与此青花瓷风格、特征相似的青花瓷器定为“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并相继撰写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与《阿德比尔收藏的中国瓷器》这两本著作,这才开启了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和研究,中国人对元青花的认知也由此开始。
元代历史较之明清为短,只有90多年,而元青花又是在元中期以后出现的,故存世量极少。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约有200件左右,波普去过的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有40件,德黑兰考古博物馆有37件,名列全世界头两位。其他如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以及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公私收藏有一定数量。国内从1959到2005年的46年间,收藏的完整器约有100多件,传世品只占一小部分,主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香港一些私人收藏家所藏。
因此导致元青花国际价格飞涨,成为各国博物馆、大收藏家的宠儿。在拍卖市场中,元青花的价格以人物故事图案为首,其次是龙、凤等动物纹饰,最后为植物纹饰。在2005年7月12日,也就是Woolley由于缺乏认知,葫芦纹瓶得以在亚历山大家中安静地度过105年。
波普的研究让人们从此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种瓷器叫“元青花”。“鬼谷下山”2.3亿元的天价成交,使得小镇里的拍卖公司也能拍出“天价”艺术品。到今天为止,打开Woolley威廉·亚历山大于1916年去世,其一生收藏的艺术品精品无数。可遗憾的是,他在去世时都不知道自己花10英镑买来的瓷瓶,会在一个世纪后成为大家争相拥有的珍品。
现在看来与其说亚历山大的眼光独到,不如说元青花的魅力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