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能被历史记住的“现代兵马俑”

发布时间:

当前位置:央美园林雕塑 > 技术资讯 > 打造能被历史记住的“现代兵马俑”

打造能被历史记住的“现代兵马俑”

。相关标签:历史

上一篇:《生态·人文》——中国保定城市雕塑方案征集公告
下一篇:废弃电脑“山色”雕塑亮相上海倡环保

李春华,籍贯广东始兴,现居广东南海,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极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注重体现本土哲学思想和理念,表达社会现实关怀,寻求当代艺术形式创新。主要雕塑作品:《发现的雕塑》、《喀斯特景观》、《新青铜器》、《非常机器》、《透视的景观》、《中国标准》、《中国抗战》等系列。

马王爷雕塑-寺庙庭院创意玻璃钢彩绘马王爷雕塑

2013年9月3日,云南省龙陵县松山。一个曾经被炮火淹没的地方,一个中国远征军将士们曾在此光荣一生的地方。晨光熹微,雨后的松山上,子高地南面正对的山坡上,伫立着10多个大方阵:将军士兵、娃娃兵、跪射兵、炮兵、战马、吉普车,静静地守望着中国抗战收复的第一块土地。再过一个小时,一场隆重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雕揭幕仪式将在这里举行。这数百个整齐排列在1.75万平方米的雕塑群,是由广东佛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捐赠的,在历时3年的时间里,他与他们在一起。

拴马柱雕塑-黑黄狮子园林装饰摆件拴马柱雕塑

他的艺术远征也在3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开始了。3年前,李春华开始着手进行中国远征军群雕的创作。3年后的松山,看着自己历时3年制创出来的作品,李春华很感慨。无论自己的艺术之路走了多远,他最为释然的是,他已经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在李春华长达20年的雕塑创作生涯中,《中国远征军》群雕是他最大型的得意力作。他的得意之作还有很多,其中一个系列就是《发现的雕塑》。意大利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李春华便是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

河马雕塑-草坪创意抽象不锈钢仿铜半身小河马雕塑

李春华发现的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年轻时,和所有梦想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一样,崇尚西方艺术,“觉得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其实这只是物质和科技方面的差距。文化和精神价值方面不可像物质和科学那样简单地相比,他们各有优势”,那时的李春华当然无知无觉。在画了一段时间的油画后,李春华转做雕塑。“雕塑相比其他艺术形式与环境结合得更为紧密,流传得更久远”,这是他选择雕塑的原因,当时他还觉得“雕塑更有重量”。

飞马雕塑-园林里摆放的起飞的玻璃钢喷漆飞马雕塑

因为这种久远感和重量感,最初,李春华也一心想要做出流方百世的雕塑,整天琢磨的是雕塑的技艺和风格。但是,他是没有目标的,用他的话说“没有深度,当年是为艺术而艺术”。然而,艺术也是需要积淀和思考的。当年,自己所做的雕塑很多时候是注重外在的“形似”,而当岁月像自己手中的刻刀在脸上刻上风霜,李春华对雕塑的理解开始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更深地思考了。《发现的雕塑》系列就是他思考的开始。

拴马柱雕塑-黄黑旧金蟾村院门口摆放拴马柱摆件

《发现的雕塑》系列之一的《舞——武》由6块“英石”组成,躯体夸张,双手张扬,特别是上面“附着”的“衣服”,恰是汉唐“水袖”,飘逸中见力量,仿佛在舞蹈,仿佛在表演武术。中国的审美文化是从“审丑”开始的。龚自珍《病梅馆记》所叙述的是古人如何“缩龙成寸”的“病态审美”,唐代地宫出土的壁画,侍女手持微型山石盆景,也说明了我们的前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人文情怀。在李春华的眼里也是“一石成景”的,那些鬼斧神工的“英石”仿佛就是人的手足躯干,他用“英石”稍加拼接而创作出来的雕塑意境深远,形态万千,不雕不塑,反“雕塑”方式而行。

这些系列雕塑,李春华认为体现的是中国艺术的“意象”精神,作品可以让你充分拓展浪漫遐想。这组雕塑做出来了,似乎并不为许多人所理解,雕塑界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说缺乏“体积感”,有人说“没有加入创作劳动”,这一切,在他偶遇雕塑评论家、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后,峰回路转。

他把作品照片发送给孙振华,得到了肯定回复,孙振华还专门为作品写了评论文章。文中写道:“李春华的雕塑是一种另类的雕塑,这是一种新的雕塑方式,是发现的雕塑”。著名雕塑家潘鹤在看了李春华的这组系列作品也感叹,“初看雕塑,先是觉得很奇特,听作者介绍才知道是用‘英石’直接拼接而成,然后转化成青铜。用石头经过‘拼凑’也能成就出优美的雕塑造型,真是‘急死老师傅’”。因为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李春华的思考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他开始了艺术上真正属于李春华雕塑的探索。

从《发现的雕塑》系列起,李春华开始摒弃“过分关注雕塑艺术中的技术问题”的老套路做法。他的艺术观越来越鲜明,强调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李春华爱雕塑,这是他的艺术使命使然。而他的个人爱好似乎也很奇特,他说他比较喜欢思考社会精神,此外好像无他。

“就像新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建筑造型,它是中间有一个洞的建筑,交叉的体型形成内空间,仿佛是人的眼睛,也仿佛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通过这个窗口看世界”,李春华举了这个例子。也许就是这种独特的“中国视角”,李春华看世界和中国的方式也是独特的。2010年,他的一个叫《中国标准》的大型雕塑成功突围,进入了上海世博会。《中国标准》呈现的是由西方工业文明时期发明,世界通用,长、宽、深精密度量工具“游标卡尺”,与代表我国传统建筑力学传递智慧及审美结晶,构造精准的“斗拱”产生有机融合,艺术加工提炼而成的当代雕塑作品。

在这个让许多人看不懂,仿佛现成品放大的雕塑作品中,李春华把中国精神提了出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他尝试体现的是一种包括文化积淀和价值观念的自信。“在国门开启后的数十年前,我们发现我们与西方的差距,其实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和价值观能够传承下来肯定有它的道理”,李春华把自己的雕塑作品之后定义为广义上儒家的和谐包融和狭义上积极的感恩之心。李春华时常想,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能妇孺皆知,而晋代侍女的微笑却至今还沉没在深山老林?

“或许是由于先前国人还没有力量做出广泛的推介,另一方面也有着对本土艺术的漠视,甚至是贬低”。2009年8月,作为一个忠实的艺术信徒,李春华自北向南专门游走了一趟由太行山和吕梁山围合而成,地面文物极其丰富的广袤土地,让他大饱眼福。当时,广东一位雕塑家在报上发表文章说“中国古代没有雕塑”。李春华看了觉得很可笑,“虽然我们都没有亲眼见过中国古人怎样做雕塑,但我想他们再笨也不会笨到塑多了、塑错了也不敢将泥巴减下来或拍进去”,他认为,同样是加和减,雕和塑的过程,西方和东方的雕塑体系本来就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为了写实而讲求形体结构,另一个是为了表达心中理想,讲求意境而减略了所谓的体积、体量甚至比例。

李春华4年前提出“中国标准”的问题如同当今关注“中国梦”的问题一样,让人觉得振奋和期待。《中国标准》雕塑创作所取得的成功,他说,首先是“中国标准”问题的提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也是一个创举,因为贫穷落后的国度是没有标准可以言说的,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国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包括文化和精神方面,“国家的强盛伴随着的便是文化的自信,我们也可以制定我们的《中国标准》”。另外,他以为这是切合了时代的诉求,标准引领科技进步,标准促使时代前行。

为老兵们做点事情,李春华打造一个能被历史记住的“现代兵马俑”。中国远征军——充满热血而让人敬佩的群体,触动了李春华的悲悯情怀,他开始了解、接触一位位在这段历史中幸存下来的老人。也因为这段历史,他想为老兵们做些事情——打造一个能被历史所记住的“现代兵马俑”。

71年前,还是13岁娃娃的李占宏上了战场;湖南长沙刚出校门的女青年刘桂英,和云南大理的陈宝琛上了战场;在广东佛山买米路上被抓壮丁的邱联远也上了战场…他们跨过汹涌怒江,他们翻越高黎贡山,40万中华热血儿女来到了滇西,走入了缅北丛林,过半化作了青松长眠在了滇西缅北那片土地。那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卫国战争!最初,李春华只是想把《中国远征军》当成一件大型雕塑作品来做,就安放在广东南海他自己的雕塑工作室外,“我后来琢磨,要是能把他们安放在他们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有环境的互动将会更好。”他想到了云南腾冲和龙陵。

几度往返云南,他把脚步停留在了松山。松山主峰子高地南面正对山坡,是一片豌豆玉米地,四周青松翠竹,环境单纯肃穆,没有抗战遗址存留,坡度适中,一直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也是纪念性设施用地。经过多次的规划和论证,在龙陵县政府的支持下,李春华在这片长约250米、宽约70米的台地上规划布置了402个远征军单体雕塑。如何体现这种悲壮?李春华仿秦《兵马俑》而行,让游客在1.5米深的“坑道”下游走穿行,远征军雕塑成大方阵陈列在坑道的上面,形成对英雄的仰视,也更好地保护了雕塑。

“娃娃兵”雕塑方阵在前头方阵的中央,体现的是对幼小的保护;“在世老兵”雕塑方阵在后头主广场的正中央,表达的是迟到的关怀和抗战精神的穿越;“驻印军”雕塑方阵成列在远离主广场西侧一隅,它的后面是孙立人孤单地站着,前头是史迪威将军“一夫当关”。吉普车整装待发,战马成横排肃立,将军目光远眺松山。雕塑用钢筋混凝土为基础材料来雕塑,结合高黎贡山系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使雕塑表面生长出生命之青苔,形成时光积淀,让观众感知历史的沧桑,让后辈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在当代雕塑中,材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钢筋混凝土发明使用100年来风行全球,可谓亘古未有的时代材料,建筑桥梁上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前苏联大量的大型纪念性雕塑也用这个材料来完成。

李春华说,他选用钢筋混凝土为基础材料来雕塑《中国远征军》,一方面人体雕塑脚都比较小,要用钢筋混凝土才能解决强度和受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突显时代材料特性。创作《中国远征军》,李春华一直坚持4个艺术理念:延续和发展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东方造像”方式;严格以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为依据;

完全靠艺术家自身的力量打造;用新时代的材料钢筋混凝土作为主体。“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东方造像’方式是一个写意的方式,它完全区别于西方《大卫》雕塑的毫发毕现,严格忠实于客观事物,不敢越雷池一步。它抒发的是中国艺术家心中的理想,寄托的是艺术家的浪漫情怀。

你看秦《兵马俑》,将有将的相,士有士的样。再看那些佛道造像,必然慈眉善目,双儿垂肩…”李春华说。许多健在的老兵和家属来到了现场,老兵们看到自己的雕像,喜极而泣,感慨万千。他们和自己的雕像一起合影,他们坐在这方阵中,冥想过去,无限惆怅。2013年9月3日,云南龙陵松山上,402个雕塑,12个方阵,整齐列队于此。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中,有一个雕塑,是矗立在园区后侧中部的一名司号兵,那个雕塑雕的是李春华自己的脸膛。他说,《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之所以婉拒所有赞助,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是想表达一个理念,做出一个示范,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也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力量来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李春华说,在这里他是想通过自己带个头,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铭记这段历史。当天的活动,李春华的心情亦是惆怅而又感动,这让他想起了老兵吴淞。吴淞老兵其实并不是远征军,但他比其他远征军老兵对重返滇缅抗战战场祭奠的愿望都强烈。

这个从抗战勇士到阶下囚徒,再到出家僧侣的老人今年年初就琢磨着准备上松山,完成当年跨过怒江的心愿,天天锻炼身体,日日翻看地图,收集相关资料,连怎样行走的路线最省钱也来回计算,上海到昆明的航班有一班要经停常德,搭这班飞机到昆明后乘火车到大理,大理离松山就500多公里…

他的策划犹如当年的抗战行军,紧凑、高效。可惜就在临行前两周,老人病倒住院,此次未能成行。“面对远征军老兵,我心里更多的是崇敬和感谢。感谢他们为祖国抵御外敌所付出的牺牲,他们用平凡的生命为中国抗战史作了注脚,他们是伟大的…”李春华说。3年的辛劳,总算换来这样的壮举。

3年来,李春华所做出来的雕塑群总共包括402座,之所以是402个单体雕塑,李春华说主要还是场地布局的结果,也恰好和中国远征军1942首次出征的“42”两字有些关系和联想。雕塑群以1:1.2的比例塑成,主要以士兵为主体,分别以在世老兵、炮兵、驻印军、女兵、春夏秋冬装、跪射炮兵,加上战马、战车等,一共分成12种方阵,分布在长约250米、宽约70米的台地上,供世人参观、瞻仰。人来人往,兴奋、流泪、合影、追忆…

有些老兵因为身体的原因未能来到现场,但是李春华觉得,这些塑像会一直矗立在这里,永远都矗立在这里。离开的和健在的,湮灭的和永远的,正如那段历史,永远会为中国人所记住。而李春华的艺术远征也才刚刚开始,他现在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历史的荣光。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李春华始终认为“我们艺术工作者其实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点事情,做个文化义工,为社会提供正能量”,李春华做到了,而且他也一直在这样做。

打造能被历史记住的“现代兵马俑”.相关作品

 

打造能被历史记住的“现代兵马俑”.相关文章

 

×
不论您是雕塑这个行业还是对我们,或者对我们的产品有任何的疑虑,您都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必将尽心尽力为您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
电话咨询
135-8216-1651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