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米高的浅色花岗石纪念碑上,一组典型人物雕塑粗犷而不失细腻。碑的顶端,隐约透出羌族碉楼的影子。这是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英雄广场主题雕塑《新生》的雕塑小样。在"5.12"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这个雕塑将矗立在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英雄广场。3月21日下午,在成都双流举行的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英雄广场主题雕塑设计方案评审会上,与会专家和有关领导一致认为,方案突破了传统雕塑的表现形式,巧妙地将北川羌文化符号碉楼融入其中,通过三个典型雕塑人物的生动刻画,给人以震撼、力量、信心、希望与智慧,体现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示了灾区的新希望、新生机、新活力。

"《新生》突破了传统雕塑的形态,是一个特殊的纪念符号与文化符号。"昨日下午,雕塑作者、成都艺朗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叶毓山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雕塑造型创意来源于羌族的碉楼,其内涵不仅是人们凭吊逝者、追思历史、展望未来的体现,也是对北川新生活的表现和未来的憧憬。叶毓山介绍,雕塑的设计创意灵感,是他北川老县城、灾后重建工地和羌寨感悟出来的,是灾难的惨烈与羌族同胞的笑容给他带来的心灵碰撞所得。

接到相关部门的设计邀请后,叶毓山于去年10月亲赴北川寻找灵感。走进北川老县城,他的内心就被灾难的惨烈震撼了,"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走过废墟,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灾难发生瞬间死者的悲戚与生者为抢救生命而不惜一切的场面。在吉娜羌寨,在任家坪,他眼中羌族同胞的生活秩序井然,脸上始终保持了笑容。"灾难没有摧垮北川人民,也没有摧垮四川人民,更没有击倒中国人民。"一路走来,他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的坚强与希望,"这是灾后的新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八方支援带给北川新生。
"回到成都,叶毓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英雄广场主题雕塑《新生》很快就萌生出来,从构思创意,再到小样完稿,叶毓山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最终完成了初稿,"一般的雕塑,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新生》只用了9个月时间,这是一个奇迹。"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英雄广场主题雕塑《新生》突破了传统雕塑的表现形式,巧妙地将北川羌文化符号碉楼融入其中,成为一大特色。
成都艺朗雕塑艺术有限公司此前曾创作出了延安革命博物馆、长春国际雕塑公园等众多具有标志性的雕塑作品。不同的是,此次的雕塑是体现抗震救灾精神,北川羌族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不可少。经过反复思索,综合在北川采风时的所见与感悟,叶毓山大胆地借鉴了羌族碉楼"缺而不残"的形式进行创作。
主题雕塑为纪念碑状,碑体正面上方,叶毓山设计的是羌族男子,通过神态与动作,体现出灾区的坚强与智慧,表现灾区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奋斗历程。碑体正面下部右侧是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羌族母亲,母亲的头微侧,似在缅怀过去,追思历史。母亲左侧是一位奔跑的孩子,意喻重建后的新生。在母亲的带领下,新生的孩子走向阳光,憧憬美好的未来。根据设计方案,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英雄广场主题雕塑纪念碑《新生》高21米,采用花岗石雕绘,总重量将达到300吨。
叶毓山介绍,纪念碑的高度设计为21米并没有特殊的含义,这是由周边环境比例所决定的。此前,他曾与相关人员专程到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英雄广场进行现场测量,为确保观感,他特地用一个空飘气球进行测试。纪念碑的碑体上小下达,下面宽5米,上款2.5米,中间使用钢筋混凝土骨架,外面则全部使用浅色花岗石进行雕绘后拼制而成。叶毓山介绍,由于花岗石浮雕的雕刻工序复杂,花费时间预计在8个月以上。
为确保纪念碑《新生》在"5.12"特大地震两周年时与公众见面,公司将先完成仿花岗石的玻璃钢成品安防在预定地点,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待雕塑方案最终完善后,将采用浅色花岗石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