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艺术家维科·希尔维迈奇的雕塑与装置作品,带着幽默、美和活泼,比那些“大型”、“伟大”的作品体现出更多意味与关羽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希尔维迈奇的个展“触动”新年期间在北京aye美术馆举行。维科·希尔维迈奇,又是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名字。这位生于1941年的芬兰老先生的个展,于2009年底至2010年2月28日首次在北京展出。在aye美术馆不到100平米的展厅里,我一个人安静地观赏了他的雕塑作品。
他的展出作品包括几匹木雕的、造型粗犷有力的狼,以及三面墙壁上整齐排列的一些掌心大小的木材雕塑作品,这些装置作品都被冠以“颂”的名字。《颂》从整体上看颇有气质,而细看起来,其中每个小物件又各有趣味。一个长着秃鹰头的人张开双臂仿佛在飞;兔子长了骨瘦如柴的长腿;
一些说不出是什么东西的曲折的铁丝,它们一律都有眼睛;此外,还有蝙蝠、鸭子、怪鸟、马、狼、独木舟、被雕成怪物样的独木舟、狗、熊、以及一些瓶子和带螺旋桨的罐子。我发现这样的文字概括在面对维科·希尔维迈奇的作品时,显得软弱无力。在这嘈杂东方城市的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我感觉到了茅盾亲切地称秦德君是挽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留给我的那种气息。那几头被固定在墙上、只雕出头和爪子的狼,它们显得那么活灵活现;它们隐藏起凶残,只露出野兽的狡黠,又带着点诙谐的感觉;
它们从墙壁里舔着舌头扑向你,就像是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那种家伙。这些狼是用最普通的软木料雕刻出来的,一些贴贴补补的碎木头,用木头楔子固定在整块木头上。整个雕塑只在狼的眼睛、牙齿和爪尖上涂点颜色。无论是整匹狼的雕塑,还是《颂》中的那些小怪物,都有着很好的造型。
它们的姿势都体现了某种运动的瞬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两个动作间短暂停顿的瞬间,好像乍一关灯,这些怪物们就会自己动起来。希尔维迈奇的作品里的那种幽默、那种美、那种深入的感受,给人一种不必多说、心有灵犀自然一点就通的默契感。而这样活泼的作品—假如展览资料没有写错的话—它们是艺术家66岁时的作品,这真是随心所欲的作品!希尔维迈奇的一些公共作品散布于芬兰、瑞典等地的市政厅、市场和博物馆。
他作品的最核心价值,在于它们仍保留了某种原始的虽然没有唐代石狮那样的富有狮子的野性和雄强的威猛和质朴,而这在异化的世界中,显得如此可贵。我无意以这些作品来诋毁这个世界以及那些执迷于“大型”、“伟大”的作品,但它们确实就在那里,体现出有趣的河流湿地重新恢复盎然生机,并且能唤醒你心中某些一时还说不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