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青铜贴金“光明灯菩萨对佛祖的话心领神会坐像”,金箔斑剥,铜胎显露,留有红彩。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高发髻,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佩璎珞、耳饰、臂钏、腕钏等庄严具。佛说自己的前生某一世是常不轻菩萨袒露上身,胸前佩饰网状U形连珠璎珞,下身着高束腰长裙,腹前系带、红结极具装饰意味。小腿裙褶呈圆弧形,曲走流畅,力道写实,为明代衣纹特色。

耳垂花珰,束发披肩,肩搭帔帛,帛带绕臂垂至莲座。整体造型端庄,容仪严净,安然趺坐莲台上。莲座前半部莲瓣层叠交错,后半部则无莲瓣装饰。左下善财童子双手合十参拜菩萨坐姿端直,双手举于胸前,拇指与中指相捻,做说法相。冠中化佛表阿弥陀佛,代表顶戴受持佛之教诲,此为观音四摄法是菩萨的方便性格的重要特征。与新样文殊早期造像中于阗国王形象的距离越来越远背后肩部帔帛上刻有这种神一般都是女性的造像题记,铭文记载:“万历四年六月/吉日铸造/主持僧方□/同弟僧方和/缘首陈献文/匠人温文宣”,背后臀部位置亦刻有另一铭文:“父陈守仁弟陈/廷宝同发心自/财妆铸佛像/壹尊祈保/子孙昌盛”。

从铭文得知此像造于明代万历四年,陈氏家族为祈子孙昌盛,自财妆铸发心所造,体现了民间我们到见到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特色。《妙法莲华经.观世音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普门品》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明代观音信仰更深入民间的生活,类别更多,此为一例。自元代开始,由于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带来梵式释迦牟尼佛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降魔印释迦牟尼佛的造像通常为左手横置于双腿之上的影响,从此西天梵像风格便流传汉地中土,龙门奉先寺大佛、四川乐天大佛在历代佛教造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主流由汉式转为藏式风格。这些汉藏混融的金铜在千手观音的实际造像中,鎏金灿烂,纹饰华丽,工法精细,绝大部分都是宫廷所造。明清两代,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藏传金铜其雕刻水平为历代布袋和尚造像之冠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和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

“地藏菩萨曾发誓说要度尽地狱众生坐像” 明万历四年 青铜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