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决定了中国的雕塑题材的广泛性。在中国雕塑题材中,不仅有植物、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 等)神话性的动物、还有自然山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器物等。2.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雕塑的题材基本上是以神话人物

和英雄人物为主体,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1.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如此成就,但它的历史却极为沉重,它从未获得作为独立艺术发展的状态,它或是辅佐宗教信仰,或是随属丧葬习俗,或是依附于建筑装饰,始终从属于不同时代的宗教需要和政治需要,被视为匠行之作、雕虫小技。

在技艺的传承上,中国传统手工业者的师傅带徒弟、面授心传等方式也严重地阻碍了雕塑理论的发展,所谓正宗和程式化也极大的限制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进程。2.而在古代欧洲,雕塑家们则普遍受到社会的重视,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开始。古风时代便有不少雕塑作品留下了创作者的名字。从米隆开始,雕塑家的生平也开始为后人所熟悉。这些学院派出身的雕塑家们在古希腊不再是简单的工匠,而变成了博学之士,享有了智力性创造活动的特权。

从古希腊开始,那些优秀的雕塑作品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对社会的观察和创作者的美的思想,实践能力强,审美性占据了主要地位。1.比较现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开始了融合雕塑的造型手法,不难发现,西方的雕塑艺术大多是以裸体造型的形象出现的,手法上写实、逼真、生动。受古希腊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影响,西方的文化在发展的过

程中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这种文化特质使得艺术在形式上也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表现在造型艺术上就体现出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比例、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2.而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会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也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似,而是重视人对造型艺术的情感感受与体验,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明。因此主要是因为我们中西方的审美观不一样雕塑在造型上从一开始就出现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其实就是一个注重形似一个注重神似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