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丽君顾名思义,“客家小镇”景区功能之一是展示客家文化。穿过客家小镇高大巍峨的牌坊后,我与友人开始了客家文化体验之旅。踏上石板路,依山而造的浮雕墙,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徐徐展开,吸引着我们缓缓移步,细细赏读。这些浮雕墙,有“福”“囍”字雕,有蓑衣斗笠、犁耙风车等农事工具雕塑,有奉茶、讲古、讲伢啥等客家趣味雕塑,有过年、过番、教子等客家文化雕塑,还有介绍盐焗鸡、仙人粄等客家特色小吃雕塑…数十个浮雕墙,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涵盖了客家乡风、民情、节礼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客家人世代“崇文重教,耕读并重”的优良传统传承。

在浮雕长廊上,我们还惊奇地发现,每一个浮雕旁边都钉着一个长方形金属片,上面有一个二维码。出于好奇,我站在一个主题为“学步”的浮雕前,打开扫码功能,手机上立即显示出一个关于“学步”的页面,有图片、文字介绍,并且拓展开来阐述“学步是母亲带我来到人间,教我走路教我做人,一直送我走出围龙屋的成长过程”。图文下面,还有语音解读。扫码展示景点内涵,打造“智慧旅游”新标杆,满足游客“深度游”的需求,真是一举多得。细细欣赏完浮雕墙,我们穿过“梦里客家长廊”字样的凉亭缓缓上行。长廊为木制,左手边的廊柱上挂着长条木匾,刻着许多格言警句、民谚俚语。
右手边是一长排红色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75面红色大鼓,每一鼓面上都写有传统四字吉言,如“福如东海”“永结同心”“金榜题名”等。我们忍不住伸手轻擂鼓面,“咚咚”声回响在山谷,也表达着我们希望鼓面上那些吉言能够得到实现的祝愿和心声。站在“阮郎归”凉亭前面的平台栏杆旁,我们深呼吸一大口清新空气,向下俯瞰,几十栋各式客家民居尽收眼底。
从屋顶可以看出民居建筑的大致风格,圆形的、方形的、圆方组合的…它们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谷中、山崖下、竹林间,勾勒出客家人生活的图景。不少比建筑物还高的树木伸出枝条,像父母亲张开宽厚的大手,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有些民居的墙壁上,爬满了绿藤,仿若给房子穿上了绿袍,为建筑物平添了几分古朴雅致。
尔后,我们原路返回,走进步行街,近距离鉴赏一栋栋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客家民居。飞檐落燕,黛瓦留苔,木门或锁或开,让我们有一种想进去探秘的冲动。我们想象着在屋内,客家乡民依山而居、劳作生息的人情味、烟火气。每天,伴着鸡鸣犬吠,他们或挑担而出,或荷锄而归,或坐在门槛上看鸡鸭争食,或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打个盹,日子简单又实在…
每到一处,我一边驻足静赏着每一个院落,一边浮想联翩。这些民居不仅整体精心打造,完整呈现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房屋样式,其艺术性还体现在装饰工艺上,门楣、窗棂、屋檐、廊柱等细节也被细心雕琢,可见形形色色的绘画、雕塑、木刻、诗词楹联等。
框架、结构与细节构成了客家建筑独有的特色,它们虽历经如烟岁月,仍传递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昭示着客家人的人文素质。欣赏完客家民居建筑群,我们来到广场。向前远眺,但见两边青峰相对而出。两边的山壁上,盘古巨型雕塑和飞天观音铜雕相对而立。左边的盘古大神,目光如炬,壮硕有力,威武地擎着巨斧顶天立地,极具“开天辟地”的气势。山的对面,金黄色的铜雕观音在阳光的照耀下,通体金光,衣袂飘飘,水带飞舞,仙气十足,好像随时都要飞往九霄云外的天宫一样。
盘古开天的精神,仙女飞天的冲劲,不正是客家人一直传承发扬的不畏困难、开拓进取、奋勇直前的客家精神吗?不知不觉,晌午已至。我们在客家小镇里面的“客官天下风味餐厅”就餐,点了全猪汤、酸菜炒猪肠、梅菜扣肉、开锅肉圆等。地道的“客味”下肚,我们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是的,客家菜满足了我们的胃,客乡情温暖了我们的心,客家文化更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成为我们客家人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