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蒐了不少照片,发现其中一张照片的建筑物为包公祠,而一旁确有一铸人。这不禁让我感到惊奇,此种跪姿的雕像,除了著名的岳飞和秦桧外,还是第一次看到。翻索书籍、网络终于得到一些线索,原来其中的故事也是一番血泪。照片左为跪姿者是民国初年的泰安知事冯汝骥,他能跪在包公祠前,显然有人故意为之。冯汝骥是河南祥符人,民国二年署任,三年实任泰安知事,相当县长。当时年仅三十多,能当上此官又是一番故事。他的母亲是袁克定的奶妈,而袁克定的父亲就是袁世凯。

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他家又和袁世凯有渊源,所以才能当上了县知事。也正是有这座靠山,冯汝骥到任后才敢肆无忌惮的贪污索贿,一年左右已有四五十万到手。他到任后,搜罗了几个人为他出谋划策。当时,民国刚建立,重新丈量土地。
这些人便教冯汝骥如何贪污。当时的官府规定将1912年前的房产、土地契约全送官府验视。如果认为合法,就用事先准备好的条文贴在旧契上,并加盖县府印章,谓之“红契”。如果没有走这个流程,就是“白契”,是不合法,所以要定罪。双龙池而整个流程是要收钱的,冯汝骥就在这上面搞花样。北洋军阀当政后,战乱不歇,政局不稳,压在百姓身上的苛捐杂税极多。普通的老百姓忙活一年,要将三分之一的收入拿去交税。生活已经是非常不易,而冯汝骥又往百姓身上狠抽一鞭,更被百姓唾骂。
他下令后,泰安县几十万百姓跑断腿。一个个如热锅蚂蚁,纷纷进城办“红契”。大街上熙熙攘攘,全是来城里交税的乡下人。他们一年挣不了多少,忙这件事少说十天。在城里住宿吃饭又要花去不少,有人甚至保祖业而卖粮食,更有甚者饥寒病死。收税时,县府用银元计算,银号一股脑的涨价。这些全是冯汝骥事先和他们说好的。而百姓多是持有铜元,按正常价八吊兑一元,而当时兑换价整整提供两吊还要多。
等上交国库时,冯汝骥用银元换银号的铜钱,是按八吊一元,多的部分进了冯汝骥一伙的腰包。正所谓一句话跑断腿,受此委屈的百姓恨不得扒了冯汝骥的皮。没多久,泰安传出一首曲子:冯汝骥,坐泰安,土地加税房扣捐。腊月里,冰雪天,地保衙役都摧钱。交钱日期不准变,到期不交把眼剜。
肚里无食身发抖,城里乡里哭连天。又有:冯汝骥他娘咽了气,老百姓都得送吊丧费。还有:冯汝骥来泰安两年多,刮走地皮几火车。每一首都包含了老百姓对冯汝骥的深情慰问。为了多敛财,冯汝骥又想一招。旧时收商税设一规矩叫“行户换贴”,城里有商会收,乡镇有“行户”收。他们有秤、斗等计量工具,每一商业活动几乎都有税。
泰安县的乡镇,每个镇长为行头提供担保,行头再出钱买行贴。相当收税者买了许可证,每五年换一次。冯汝骥到任时,才换两年多,他为了敛财就强行换贴。新旧行户为争夺有限的许可证,一面出高价竞标,一面重金行贿。由此产生的金钱漏洞,又被转到百姓身上。压抑许久的百姓开始告状,但冯汝骥靠山硬,咋告都没用。到1915年底,冯汝骥到陕西担任财政厅厅长。冯汝骥的贪财手段当然不止这两项,他在任两年左右就有四五十万银元了1917年,一名流倡议每人出一文钱,为冯汝骥铸造生铁跪像。
这个倡议合乎民意,连乞丐都捐钱,足见冯汝骥多么被憎恨。到六月,冯汝骥铁像铸成。整体高一米二,面若苦瓜,头顶元宝,双手举到肩膀高,各托一个元宝,全身用银元作装饰。此铁像最初放在通天街北口、双龙池南。后来新县长到任,见此像大怒,将倡议者逼死。
把铁像埋于关帝庙后。1923年夏,此像被挖出立回原处。新县长又买通人埋了此像。1928年,此像再被找回。1931年,韩复渠任省主席倡廉,泰安西门瓮城建包公祠。众议后,此像迁到包公祠门口,并在铁像后的墙壁嵌入碑记一块。1947年,包公祠毁于战乱。次年,铁像被融成铁块卖掉。
至于冯汝骥据说到天津作寓公不久便花光钱财,落到街头乞讨,贫寒交加以至病死。传言,他乞讨时,绝不敢见山东人,更不敢拿山东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