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过新年活动启动以来受到全国各大博物馆的关注截止目前征集到近百个新春好展览2022年的新年即将迎来中国传统的壬寅年,南京博物院特举办“庆嘉年——十二生肖文物特展”,展览展示南京博物院藏的171件十二生肖文物,追根溯源,深入讲述十二生肖故事,完整呈现十二生肖文化。展览着重呈现生肖虎的文化内涵。考古研究表明,从夏商周时期开始,虎文化发展从“神化”逐渐转向“为统治者所用”,时常用于王室器物装饰等;春秋战国时期,虎文化内涵发生一些变化,其通灵功能不断淡化,作为王权地位的象征功能进一步强化,如曾侯乙编钟上的虎形套环造型、用于调兵遣将、象征军事权力的虎符;

秦汉之后,虎的王权象征被龙代替,象征意义集中表现在军事上。在文艺领域,虎是重要的创作题材,其形象广泛流传于文学、雕塑、绘画、民俗和神话传说等各个领域。历来与虎有关的典故、成语、谚语很多,如龙蟠虎踞、虎虎生威、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卧虎藏龙、如虎添翼、降龙伏虎、云从龙风从虎等。展厅中呈现了不同材质、不同时期的十二生肖文物。

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严庄重。尤其是此次主打的虎年文物,有战国时期虎钮錞于、宋代的铜虎子、清代的虎钮玉印、民国时期的虎头鞋等。为迎接虎年的到来,南博为公众献上一席文化大餐。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

敦煌石窟和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遗存便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成果。跨越千年时空,今天的深圳与古时的敦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中西方商贸与文化往来的重镇。本次展览分“序篇:敦煌石窟”“第一部分:丝路重华”“第二部分:万象人间”三部分,从敦煌石窟艺术出发,原比例复制呈现莫高窟第285窟、220窟、320窟与45窟共四座具有时代艺术高度的代表性洞窟,同时展示石窟开凿、壁画绘制、彩塑制作等工艺流程。

此外同样令人期待的是汉代竹简、中亚货币、丝绸织品、金银器、陶俑、敦煌写经、佛教造像、敦煌壁画临摹作品等各类重要历史文物,呈现了古代敦煌与河西走廊的丝路艺术的千姿百态。让市民朋友春节期间足不出市,享受一站式高品质的文化盛宴。本次展览将以中国收藏文物展示世界航海进程,以中国视角解读世界航海故事。展览将共设“:推进历史的科技”、“:改变格局的事件”、“:打造世界的贸易”和“:充盈精神的艺术”四个单元,分设“图与途”“技与迹”“海与陆”“战与权”“东与西”“具与居”“骨与忆”“神与形”等八个章节,从科技、历史、战争、贸易和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通过航海所连接的世界,讲述航海、贸易和战争相互交织的五百年航海历史。

展览共展出300余件/套国内罕见的世界航海文物,囊括航海地图、航海仪器、船艏像、舰船模型、、海战武器、世界各国银币、银器、瓷器、船上用具、鲸鱼牙齿艺术品、油画等各类文物;展品还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包括西班牙、荷兰、法国、中国、英国、瑞士、美国、俄国、德国、日本、印度、梵蒂冈、奥地利、墨西哥、智利、泰国、越南、菲律宾、秘鲁、玻利维亚等20余国,为观众呈现一场世界航海的饕餮盛宴。

展览展出1760年乔治·亚当斯为威尔士亲王专制的日晷仪、全球仅存两本的《关于经瑞典东印度公司出口到瑞典的中国瓷器情况的研究报告》、表现近代航运业发展重要转折的巨幅油画《招商局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哥伦布航行船队——“圣玛丽亚”号、“尼娜”号和“平塔”号、17世纪法国制马格里布黄铜星盘等重要展品。展厅内还为小朋友设计“漂洋过海的种子”、“翻翻乐”等趣味小游戏,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感知世界航海的风云变幻。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作为一次与特定时代、特定事件和特定人物直接对应的考古发现,不仅破解了“江口沉银”的历史之谜,也是中国考古工作者运用新方法、新科技在内水区域开展围堰考古发掘的全新尝试。

该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古镇岷江河道内,是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与南明将领杨展于1646年发生江口之战的古代战场遗址。自20世纪20年代起,岷江河道内陆续发现有文物出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彭山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7-2021年对遗址开展了四次考古发掘,共发掘出水文物50000余件,包括诸多与张献忠大西政权、古代战场以及明代中晚期历史相关的文物,是明清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入选了“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此次展览分为序厅、展览区、多媒体区、尾厅,包括“大西沉浮”“明代风华”“考古新章”三大部分,展出金银册、金银货币、金银首饰、日用器皿、武器等各类文物500件套,全面地展示了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考古成果,呈现遗址发现和发掘的艰辛过程和创新之举。在为观众解读“千船沉银是否存在”“这是谁的宝藏”“为何沉于江水”“沉银地点在哪里”等谜题的同时,也为大家深入揭示了明代晚期和大西政权的社会、经济、军事等面貌,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引导观众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文物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丰富内涵。

用一个展,看一部跨越50万年的壮阔史诗。叙利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人类文明之光在此闪耀,世界对话与交流的序曲在此奏响。本次展览集结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贾颇勒博物馆、拉塔基亚博物馆、霍姆斯博物馆、塔尔图斯博物馆、德拉博物馆、斯维达博物馆,以及国内敦煌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12家国内外文博单位的183件展品,讲述叙利亚从石器时代开始,历经青铜、铁器、希腊化、罗马和伊斯兰时代,长达50万年的文化图景。

展品涵盖金银器、铜器、陶器、石器等,从生活用品到仪礼用具,从人物雕像到建筑装饰,从亚述壁画到希腊银币,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叙利亚历史画卷。观众可以从中欣赏到距今4600年前的工匠用五彩贝壳镶嵌信仰,可以通过楔形文字与马里王室对话,甚至探寻如何用肝脏占卜,儿童脚印形状的泥板有何用处…本次展览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主办,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响应“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化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统友谊,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