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纪念像》《炎帝像》《伍子胥立像》《李清照像》《阿炳坐像》近日,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病逝,享年93岁。钱绍武先生的雕塑作品大气磅礴,沉雄浑厚,诗意盎然,内涵深邃,其创作的李大钊纪念像、民间艺人阿炳像、杜甫像、闻一多像等享誉艺坛,堪为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经典。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些精彩的雕塑作品,以此缅怀这位雕塑大家——学艺不要被技巧所迷惑艺术最大的魅力是真诚“艺术为人民而作”,以艺术的形式表现民族精神,这是钱绍武的艺术理想。他在祖国大地上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雕像:《李大钊纪念像》《李白纪念碑》《杜甫像》《张继:枫桥夜泊》《闻一多》《孙中山》《孔子像》…

每完成一件作品,都会在中国雕塑界引起一阵或大或小的震动。钱绍武能够做到此,并不奇怪,因为他来自无锡钱氏,一个矢志报国的家族。无锡钱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耀眼的家族。从钱氏出现的人才中,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家族的伟大——钱学森、钱伟长、钱基博、钱钟书、钱穆,当然还有钱绍武。钱绍武1928年出生在无锡。钱绍武小时候住在大杂院中,与著名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是邻居,这可能也是他日后做的阿炳铜像那么传神的原因之一。
无锡钱氏非常重视教育,钱绍武在很小时候便开始读书。当时,钱绍武的老师主要用考秀才、考举人的那套办法来教钱绍武,让他背《四书》,读《五经》。这种办法虽然看起来比较落伍,但是却为钱绍武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精深的国学造诣,让钱绍武得了一个外号——“老夫子”。钱绍武的父亲钱学熙知道了此事,害怕儿子就此变成了“小古董”,就把儿子接到了北平家里教了三年英语,希望他接触一下新学。
钱学熙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当时在北京大学做外语教授。也正是在北平期间,钱绍武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很快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钱学熙得知此事后,又把他送回无锡,拜家乡名画家秦古柳学了三年的国画和古诗词。钱绍武学艺先从研墨开始,老师就是想通过研墨来磨炼他学艺的耐心和细心。秦古柳先生教导他,只画画,将来也就是个画工,永远成不了家。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诗书画是相通的,想学好中国画,必须先精通中国的文化。为此,秦古柳先生还专门找了个老师,对钱绍武进行严格的古典诗词教育。1947年,18岁的钱绍武从无锡回到北平,此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开始对西方的文学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决定报考国立美专。不过,考试过程却并不顺利,他英语和素描虽然拿了满分,但数理化却考了0分。一些考官不同意录用他,时任美专院长的徐悲鸿却说服了大家接受钱绍武。
至于理由,徐悲鸿就一句话,“我也不懂数学”。正是这句话,让钱绍武进入了国立美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钱绍武在校学习期间,徐悲鸿常教导他,学艺不要被艺术的技巧所迷惑,艺术最大的魅力是真诚。最初,钱绍武并没有领悟这些,创作还是偏重于技巧,忽视内容的表达。直到有一次钱绍武学习马奈的笔法和组合时,徐悲鸿先生再次进行了提醒,他才有所醒悟。
此时,钱绍武才明白,真正最动人的是真实不虚,是诚恳。技巧则是第二位的,技巧是由于“诚”产生的。1953年钱绍武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59年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于1986年任雕塑系主任、教授。热爱古典诗词具有诗人气质的雕塑家“塑像是不断咀嚼别人的灵魂,然后通过对别人人生的感悟、体会和同情,来把这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一瞬间给表现出来。”钱绍武认为,在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经历与心境后,就可以在其外形中找到内心痕迹,从而抓住本质的形象特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内涵。
这个艰辛且必经的过程,就是“咀嚼灵魂”的过程。钱绍武的雕塑既有东方修养又有西方技巧,每件作品均大气磅礴,内蕴无穷,充分传递了主人翁的气质与精神,故被业界广称为“中国的罗丹”。具有诗人气质的钱绍武,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很深造诣。
随口而出的诗词名句,旁征博引的论道口才,深厚的文学底蕴使他的艺术创造不仅别具才情,而且充满了诗意。钱绍武为许多诗人、文人塑过像,这些肖像融会着钱绍武对诗人命运、身世及社会背景和诗作的独特理解和切身感悟。他动用了材料、体量、造型等一切技术手段来表达他的这种理解,他所塑造的人物无不显示着独具神韵的精神内涵。
钱绍武的雕塑每件都有着极强的音乐性,让人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昂首高歌,两臂张开如风中鹰翼的《陈子昂》,似黄钟大吕,让人听到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慨叹;那轻扬玉手、朱唇微启的《觅渡女》,如莺啼燕语,让人听到姜白石“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的丽辞。即使是那些紧闭钢唇的《孙中山》《曹雪芹》《伍子胥》《炎帝》《神农氏》,也让人感到一种逼人的声浪。那是一种来自地心深处的声音,巨大、深沉,是老子所谓“听而不闻名曰希”的“天籁”,你充耳不闻,但它的确存在。
外界评价钱老为“中国的罗丹”、“雕塑界的旗帜和标杆”,钱老进行了正面回应,“其实我就是老老实实做事情的人。我那些作品也没什么。”他还表示,自己曾写过一副对联:“老老实实学东西之长,堂堂正正立一家之言。”民间艺人阿炳像是钱绍武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钱绍武曾与阿炳有过一段特殊机缘,小时候曾与阿炳同住在一个大院。1991年钱绍武曾经做过一个阿炳像,但他始终觉得没有抓住阿炳的灵魂。两年后他对阿炳像做了修改,阿炳的背影成为塑像的正面,阿炳面部变得非常模糊。为了着力表现出一个受磨难的音乐家的感觉,钱先生干脆不刻画他的脸,而用他那种受尽折磨,在凄风苦雨中沿着大街小巷拉琴的姿态,发出对凄惨命运的控诉。
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其词之娟秀不输二晏,其诗之雄壮更可比肩苏辛。可惜的是,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时期,虽有小像流传但并不写实。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艺术家心中也有一百个李清照。在众多作品中,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创作的李清照塑像,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件。李清照像现收藏在济南市章丘区清照园,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这位旷世的才女紧蹙双眉,昂然远瞩,仿佛下一刻就将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风采令前来瞻仰的游客顿生忧患之情,爱国之思。钱绍武为李清照塑像时,牢牢把握住了女词人对国家诚挚的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李清照整个的造型立体了起来。钱绍武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告诉人们,李清照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同时她还是一个爱国者。历时三载打磨李大钊雕像大胆构想成就经典之作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的钱绍武接到为唐山市大钊公园雕刻李大钊纪念像的任务。
在儿子钱瑞泽的印象里,父亲在此期间时常早出晚归,甚至废寝忘食,在花甲之年展现出强烈的创作激情。从酝酿创作小稿开始直到雕像落成,钱绍武一共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原先雕像方案是做李大钊在故乡五峰山读书的全身坐像,高度约3米,园方设计师已经画好草图,如果按部就班,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的任务。但钱绍武却非常认真,接到任务后经常泡在图书馆,花费大量时间搜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他读了李大钊的文章和遗言,以及鲁迅先生所写的《守常全集》题记。李大钊在狱中的绝笔《狱中自述》中,字里行间仍然作着最后的斗争。
经过深入了解李大钊的生平,钱绍武深感到,一个手执书本的学者形象不足以体现李大钊的精神力量,他放弃了雕塑李大钊读书坐像的方案,转而寻觅更能恰当表现其精神的路径。在搜寻了当时可以找到的全部李大钊照片后,他发现这些照片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正面角度,照片中李大钊脸形方正,留着平头,恰与他刚直、沉稳的品格契合。李大钊曾手书“铁肩担道义”,让钱绍武联想到这位革命者伟岸的双肩。
“所有这些理解和体会在我脑子里逐渐成为一个最单纯的形体,大钊同志就像一座在中华大地上拔地而起不可动摇的泰山,他方正、刚直、沉稳、开阔,重、拙、大,像天安门而不像南方空灵的亭台,更不像欧洲一心升天的教堂,他本身就是一整块中国革命的伟大基石。”在后来撰写的创作体会中,钱绍武如是说道。
1991年当《李大钊纪念像》落成时,这座独具匠心的雕塑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李大钊肩膀宽7.5米、厚近3米,宽阔而挺拔;头像浑厚方正,从头顶到衣领也高达3.1米,总共用花岗岩100多吨。在其身后油松苍翠,映衬着洁白的英雄丰碑。雕塑略去李大钊肩下的所有部位,将肩膀艺术性夸大,头部突出方正特点,汲取汉魏传统,将一切细节做浮雕处理,强调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革命理想。
在《李大钊纪念像》创作中,钱绍武汲取了中国古代石刻、建筑文化等充分的养料,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雕塑》杂志评价,《李大钊纪念像》是中国写意性纪念碑雕塑的巅峰之作,结合了东方写意与西方严谨的造型,影响巨大,成为那个时代绕不开的一件经典之作。后来,他还创作了关天培、孙中山等革命家和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在雕塑中进一步发扬民族风格、中国气派。作为徐悲鸿的弟子,钱绍武的卓越才华不仅展现在雕塑领域,其书画诗吟的造诣也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堪称艺术瑰宝。
2011年,钱绍武先生将自己创作的包含雕塑、书法、素描和国画在内的近千件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校方将永久保存这些珍贵的作品,并设立“钱绍武艺术研究院”以进行中国艺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