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雕塑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雕塑通过被解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雕塑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雕塑大都运用抽象与象征、隐喻和悖论的手法表现,特别是我国的校园雕塑,一般具有纪念性、象征性、激励性、装饰性等特点,突出思想审美、重视德育潜化,或着重表现人类的智慧和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

校园雕塑是物质化了的精神载体,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反应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要求。所以校园雕塑的选择与摆放也是非常关键的。首先,校园雕塑的选择要符合校园的文化氛围。在校园里我们常见的雕塑就是一些学者,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等,还有一些精神榜样,如雷锋、焦裕禄等,这些雕塑的选择就符合一个校园的文化氛围。

然后,校园雕塑的摆放位置也是需要斟酌的。它的摆放位置要跟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比如清华园里的朱自清的雕塑,这样的摆放就让我们在清华园的时候时刻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清华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园雕塑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它具有文字属性,同样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每一座校园雕塑均蕴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道德潜化作用,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共鸣,同时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产生向往之情。

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学校雕塑是学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学校环境空间,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同时学校雕塑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状态的集中体现。1.人物塑像。这是最常见的学校雕塑。

在人物塑像中包括具体的人物塑像和抽象的人物塑像。具体的人物塑像是以具体的人物为主题,一般是遴选与该校有密切关系的知名人士。例如在学校的创立和建设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校长或领导人员,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或学校建设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士,为国家的革命事业或社会进步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学校教师或学生等。抽象的人物塑像并不涉及哪位具体人物,而是以概念化的人物为主题。

例如,在校园塑像中以教师、学生为主题或表现老教师指导青年学生,或青年学生默默读书等等用以营造学校里的学习氛围:以某个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动作形态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2.纪念性雕塑。纪念性雕塑是以物的形态,表达某种纪念的意义。纪念性雕塑不仅可以是纪念某位具体人物,它也可以是纪念某一个历史事件。例如清华大学的断柱碑;北京大学的“一二九运动’雕塑等。3.寓意雕塑。

这是以雕塑的形态表达一个特定含义的作品。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前的饮水思源“雕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前的孕育”雕塑。4.装饰性雕塑。它是以雕塑的形态美化一个环境,标志或揭示着所在环境主体的内涵创造或烘托一种气氛。如天津大学建筑馆正面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了一座中国的斗拱和西洋古典建筑柱头的雕塑.既美化环境,又能揭示主体建筑的内涵。

作为—审美教育功能雕塑艺术的语言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语言它与观众进行情感沟通的渠道既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象征性的是一种深入、内在、本质的艺术语言。在优秀的雕塑艺术品面前,深刻的体会和感受能激发人们强烈的美感,在人们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学校之所以需要雕塑,是因为雕塑艺术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与文化水准,使人变得崇高洒脱享受到美好的感觉,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实现育人的综合目的。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学校的适当场地安置雕塑是学校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美的一方面是非审美的。学校雕塑艺术发挥这两种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其审美能力,提高其人文素质使学生走向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这就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雕塑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积极肯定的艺术,是人类审美理想的感情凸现,也是人类相互间进行精神交流的一种特殊语言。
许多优秀的纪念碑雕塑.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和斗争历史。人们可以从中了解民族的过去,也真实地从中体味现实。学生进入以雕塑为主体的环境空间后从对雕塑的外在形式和整体环境气氛的第一印象开始继而沿着由雕塑家通过作品和环境所暗示的导引方向,不断领略作品的内容和所展示的外形美。
学生根据各种印象会对作品作出综合性的审美评价。特别是当他们的视线与雕塑所展示的最佳角度契合时.往往会在刹那间引起他们深刻的心灵感应从而进入一种雕塑审美的佳境,并由此触发一系列审美的心理活动。这便是雕塑审美功能的信息传递方式。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好的雕塑作品、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好的关于人生和审美的教育,这也是教育之本、教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