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收藏热,《百家讲坛》近期趁势推出了“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讲座,邀请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走上荧屏,与广大观众一同分享他的收藏心得。“马未都说收藏”分为三个单元,共44讲,包括家具10讲、陶瓷24讲和杂项10讲,在央视10套陆续播出。这是马未都将他30年来的研究成果首次公诸于世。讲座从人文和社会背景方面讲述文物的文化底蕴、历史演变,还穿插马未都自己多年来的收藏经历、鉴定技巧,受到观众们的喜爱,也让新“坛主”马未都成为近期的“红人”。

今天,马未都将在北京举办签售活动,正式推出自己登上《百家讲坛》后的附带“产品”——新书《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此前他还接受了专访,讲述了自己“登坛”的经历和对收藏的鲜明观点。马未都:对,越往后越专业。
因为有的东西远离我们的生活,听上去不容易懂。而家具很多是和我们用的一样的,比如你今天还是用椅子,只不过是个洋椅子。而瓷器虽然现在也使,比如餐具里有,但毕竟不是生活的主流,不像过去瓷器在生活中是个很重要的东西,而且品种很多,不容易理解。再往后杂项里比如玉器,现在虽然说玉器很热,大家都很喜欢,但不好懂,所以我先从最基础的讲起。
收藏热也有很多年了,之前你也参加过电视节目录制和一些讲座,和“百家讲坛”比有什么不同吗?马未都:以前一次两次讲我都不用准备资料,凭经验就能对付。而这次讲这么长我不能瞎说,得查资料,不能出错;再有我对这个讲座也是自己总结的一个过程,我昨天算了算,我全讲完了以后等于我不休息连着讲两天,四十八小时我不能闲着地一直讲,而且不能重复,我觉得这事儿挺难的。
“百家讲坛”过去收视率最高的是和珅,一个是和珅本身的知名度,再一个是纪连海的讲述方式,但是就收藏来说故事性就没那么强,而是知识量比较大,对我来说也是个考验。我都怀疑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听这个,就是看个热闹,也有的是急用——比如我正讲桌子,有人正买了个桌子,他肯定连撒尿都不去得盯着看,因为这有用啊。能让收藏进入这样一个主流频道,是收藏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实我讲文物讲的比较少,主要是讲文化背景。
因为收藏热,大家都关注如何“捡漏”,如何辨别假货买真东西,可你好像专门和大家作对,不怎么讲收藏窍门啊。马未都:这个是讲不了的,我也想将来“百家讲坛”要是做一个附加的节目,可以用专业的术语讲这方面的东西,比如说不追求收视率,我追求观众的忠诚度,那我可以给你一点一点讲去。但是即便这样,收藏也没有什么诀窍,一定怎样怎样。而且文物的鉴定以及文物自身的表达,它都属于一个艺术的范畴,艺术范畴都是模糊的,说不清楚。
艺术的顶尖都是凭感觉的。中间这一块可以学习,但是在这种讲坛上没法学。现在很多人都把收藏当赚钱的行当来投资,那你之前也给一些企业俱乐部讲座过,这些“精英”对收藏的态度是怎样的?马未都:他们稍微好一点,我在北大清华给MBA班的人讲过,他们对文化的兴趣还是超过价格,因为对他们来说这点钱也不算什么。其实,这次“百家讲坛”的讲课我觉得对于中国收藏界来说是一个拐点——收藏的拐点,拐哪了呢,就是引导老百姓的收藏观念从关注金钱往文化转移,今天关注文化的人多了,因为虽然好多收藏的人还是奔着钱来,但是他还是关注文化的。
我希望中国的收藏市场——私下的收藏市场有三十年了,公开的有十五年历史了——能借这个契机,把注意力从钱往文化上转,所以你看我讲的时候尽量不往钱上说,迫不得已才举个例子。这也因为钱是时刻变化的,我说了多少多少钱转眼就过去了,没有意义。无论对我们民族还是对个人,有意义的最终还是文化。据马未都介绍,他手上的大部分文物都是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地摊上“捡”来的。“我搞收藏是兴趣所致,年轻时有机会,幸运地买到了很多廉价的珍品。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文物的价值没有被认定,东西极为便宜。北京有很多半地下状态的市场,马未都经常出入玉渊潭东门、北海后海、朝阳门自发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场。“到底那时候买了多少文物,我也说不清,大概是目前藏品的80%。
”靠做编辑的收入和一些稿费,马未都收藏了大量自己喜欢的瓷器。除了在地摊中挑宝贝,马未都还到收破烂的地方淘宝,甚至成了一个收破烂老头的专业买家。当时那个老头经常收到一些“废铜烂铁”,其中里面有不少是很有价值的青铜器物。对于老头手上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在场其他人往下砍价的时候,马未都通常都给原价,对于很上眼的东西甚至还主动加价。
于是,这名收破烂的老头干脆就专门给马未都供货了,有了什么东西尽着他挑。这让马未都也赢得了“好名头”,后来谁有好东西想出手,也会先想到马未都,主动找上门来。入行比别人早,眼光精准,目标明确,靠“捡漏淘宝”成就了今天的大收藏家。2007年6月马未都在拍卖专场上以2408万元竞得的官窑瓷器,也是北京观复博物馆近期买入的重要收藏品之一。马未都从事收藏几十年,已练就了精准的眼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说起这个行当来自然是游刃有余。
马未都1955年生于北京。19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十余年里以“瘦马”等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曾和王朔、刘震云等一起,组建海马影视工作室,创作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影视作品。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上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10月成立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陈列有多件重量级的收藏珍品。
出版《马说陶瓷》、《中国古代门窗》等专著。《马未都说收藏》系列共4本,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收藏文化的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最新出版的“家具篇”共10章,既有对家具收藏史、家具用材、家具辨伪、家具沿革等层面所做的宏观把握,也包括对中国传统家具中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柜架、屏几等具体物件的微观阐释,并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
同时,配有作者精心选配的100余幅相关图片,图文并重。观复博物馆由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于1996年创建,是建国以来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位于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1997年1月18日正式开放,为董事会制。博物馆总占地6亩,展览区及会员活动区2800平方米。
其中书画馆500平方米,古代家具馆450平方米,古代器物馆350平方米。馆内主要收藏有明朝晚期的瓷器,还陈列有明、清时期的古旧家具等中国古代传世精品文物,并定期策划组织专题展览,举办文化交流讲座活动。观复博物馆分别在杭州、厦门和山西建有分馆。